|
|
訂閱社區雜志 |
【訪談】訪生物質能專家、兩院院士石元春 |
(時間:2011-4-14 11:35:21) |
3月9日—31日,“中國生物質能源產業展示會”在中國科技館舉行。這次展示會別開生面,既介紹了生物質能特點和優勢,也展示了國內多家生物質能企業的能源生產和利用模式,并吸引眾多市民前往參觀。我國發展生物質能有何優勢和意義?如何推動生物質能產業在“十二五”期間更好發展?帶著這些問題,某媒體記者近日采訪了此次展示會的發起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教授。 每年可開發的生物質資源 約合11.7億噸標煤 記者:在我國發展生物質能有哪些優勢? 石元春:首先是資源優勢。中國工程院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咨詢報告資料顯示,我國生物質能的資源量是水能的2倍,風能的3.5倍,年開發潛力約合11.7億噸標準煤,相當于全國每年能源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一。 其次是區位優勢。我國風能、太陽能等資源集中分布在西北和青藏高原,而生物質能主要在能源需求較多的東部和南方,原料產地靠近需求市場,可以避免如風電、太陽能發電需要長距離輸電所帶來的損失和投資過大問題。 再有是原料的多樣性和對傳統化石能源的全面替代性。生物質能的原材料有動物、植物、有機廢棄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而其產品可以固體、液體和氣體狀態存在,這樣可以全面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 最后是用以生產生物質能的原材料絕大部分在農村,這與“三農”密切結合,開發生物質能可使農民受益,促進農業發展,可以與“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統籌城鄉關系”、“注重發展民生”等內容密切相關。 記者:對我國而言,發展生物質能有何意義? 石元春:在我國發展生物質能,有其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與其他國家相比,這一意義表現得更為突出。 第一,我國能源供應狀況極其嚴峻,從能源供應結構上看,最缺的能源種類就是石油和天然氣,這些是風能和太陽能都無法替代的,只有生物質能才能完成替代石油、天然氣的光榮使命。 第二,解決我國的環境污染中的有機廢棄物污染等問題,需要重視發展生物質能。因為如充分利用有污染環境隱患的有機廢棄物,可使其變成生物天然氣。 第三,在我國發展生物質能有助于推動“三農”工作的開展。美國、歐洲、巴西等農業大國,都把發展生物質能擺在農業工作的突出地位,我國農民這么多,農民增收這么困難,更應該重點發展生物質能,這需要我國在能源戰略上有個大思考。 “十一五”生物質能產業發展遇冷 記者:“十一五”期間,我國生物質能發展情況如何? 石元春:生物質能發源于上世紀70年代的巴西、美國和歐盟國家,我國一直到2000年,時任總理的朱镕基提出陳化糧做燃料乙醇后,這才開始了生物質能的歷史進程。所以,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在發展生物質能方面的起步比較晚,產業體系和商業模式也不是很成熟。 “十五”期間,由于政府提出陳化糧轉化燃料乙醇,在政策的有力推動下,我國燃料乙醇產量快速增加,在2005年超過百萬噸,躍居世界第三。進入“十一 五”后,由于國內業界對糧食安全的異議和誤解,國家政策層面對生物質能的支持開始乏力,生物質能發展也開始進入低谷期。到“十一五”末,直燃發電總體發展 情況還不錯,但成型燃料僅完成了原定目標的30%左右,非糧燃料乙醇僅完成計劃的10%。所以總體而言,“十一五”期間生物質能發展情況很差。 盡管如此,生物質能源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受到企業界和科技界的重視,科技和產業化上都有較好進展,一些技術領域有所突破。比如清華大學研發成功的甜高 粱秸稈制作乙醇技術,使其成為全球非糧乙醇技術的先行者;北京德青源公司的沼氣發電技術,在大型養殖場有機廢棄物的處理和利用上處于世界前列。還有這次展覽中展出的,有代表性的10家企業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績。 記者:目前我國在發展生物質能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石元春:首先是能源戰略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從宏觀戰略上來講,國家對能源戰略應該有新的思考,特別是能源自主、安全和轉型。“民以食為天,國以能為本”,一個 國家如果沒有穩定可靠的能源供應,就會出現大問題。反觀我國,目前石油、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分別已達56%和30%,連歷來可自給的煤炭也開始進口了,這 不能不說存在很大風險。長此以往,我們的能源供應將越來越不自主,越來越不安全。 鑒于這種情況,我國必須考慮能源供應體系的轉型問題, 在此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已經為發展太陽能、風能提供了力度較大的政策支持,現在更有必要在可再生能源中對生物質能進行科學定位,高度重視發展生物質能對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推動節能減排工作和解決“三農”問題的現實意義,給予其必要的政策支持。 其次是國內生物 質能產業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舉例來說,雖然我國目前的直燃發電技術很成熟,設備已實現國產化,并有上百個項目正在運作,但是與國外相比,技術成本偏高,技術水平偏低。目前歐洲直燃發電技術已發展到熱電聯產水平,熱利用效率高達90%,而國內的國能、凱迪剛開始考慮熱電聯產中的熱利用,且利用效率僅為 40%。在生物質能其他技術方面也存在類似問題。其實這并不是說我們的主體技術有問題,而是我們還處于發展初期,好多工作剛剛開始,如果給它好的發展環境, 便會做得更快一些。 希望“十二五”實現“萬馬奔騰” 記者: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您對推動我國生物質能產業在“十二五”期間健康快速發展有哪些建議? 石元春:第一,要制定出臺有利于生物質能發展的扶持政策。建議在增加油氣資源進口以應急需基礎上,要加大石油和天然氣的替代進程,可安排“加快發展非糧 燃料乙醇和產業沼氣專項”;建議改變“發展非糧乙醇必須依靠大型企業”的政策規定,鼓勵和支持民營中小企業參與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發展;鑒于生物質能亦工亦農的特點,建議借鑒國外做法,成立由國家能源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環保部組成的協調領導小組和辦公室。 第二,要保證生物質能相 關科技研發的合理到位。如果科技不到位,容易產生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造成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浪費。鑒于此,我們計劃建立研發生物質能技術和裝備的咨詢服務機構,這樣可以讓生物質能領域科研機構和企業能夠研發和使用現階段最好最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最大程度地少走彎路。 第三,從“十一五”期 間的教訓來看,必須要把生物質原料的加工、生產、供應系統列為戰略重點。生物質能在轉化技術方面問題不大,一般技術可靠性高,也比較容易引進和集成先進技術。但是原料問題比較復雜,所以我提出發展能源農業,通過推廣良種良法,利用地方力量組織生產、收集。由于農業有季節性,工業生產又不能停,所以必須建立 持續不斷、高質量低成本的原料供應體系,這是目前整個生物質能產業鏈中最薄弱、也是最需要加強的一環。 目前生物質能已被列入“十二五”規劃,相信這一時期,我國將為發展生物質能產業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這一產業也可實現由“萬馬齊喑”到“萬馬奔騰”的跨越。 記者:您認為應如何正確認識可再生能源與傳統化石能源的關系? 石元春:生物質能、水電、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與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化石能源之間并沒有矛盾,它們各有各的優勢,應該形成互相補充的關系, 而且要科學到位。“十二五”規劃提出要“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實際講得也是要根據不同能源的特點和優勢,形成多能互補、和諧 發展的能源供應格局。

生物質能專家、兩院院士石元春。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