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訪全國人大代表、樂山太陽能研究院院長姜希猛 |
(時間:2021-3-11 8:14:56) |
在我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愿景下,風能、太陽能發電裝機將持續快速增長,相關的新能源基礎設施包括發電設施、儲能設施、智能控制設施也高速增長,迫切需要普及和提高智能化水平。 全國人大代表、樂山太陽能研究院院長姜希猛認為,智能化是應對未來復雜能源系統,提升效率和安全性的關鍵工具。新能源行業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化手段,組件級、設備級、電站級智能化的能源系統,可以高效運維光伏電站,提高電站的整體效率,提升能源系統的韌性。 姜希猛認為,推動新能源行業與人工智能融合創新是未來的行業發展趨勢,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之舉。 新能源基礎設施與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安全高效地結合?姜希猛提供了兩條技術路線:一是針對分布式光伏建立強制性安全標準,實現組件級關斷;二是建立新能源基礎設施智能化體系,促進光伏組件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提升光伏運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為加快推動新能源行業與人工智能融合創新,姜希猛建議設立新能源人工智能創新平臺,研發基于高滲透率分布式能源情景的能源操作系統;編制和開發國家新能源人工智能技術標準、數據共享框架,加快培養人工智能與新能源復合人才;加強對新能源基礎設施方面安全高效、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根技術的科學研究。同時,他還建議研發推廣光伏組件智能芯片,鼓勵新能源企業優先使用基于中國根技術的自主可控的芯片和基礎軟件,加大各類應用軟件的研發力度。 電網是連接能源供給側和消費側的重要平臺。姜希猛認為,新能源行業的智能化水平與電網的智能化水平密切相關。當前,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加快推進電網向能源互聯網升級,進一步加強技術攻關的系統性布局和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堅,有助于提升電網的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水平,進而匯集更大體量的能源大數據,引導發電方、儲能方、消費者決策,科學有效地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提升整個社會的能效水平,加快實現能源電力行業碳中和。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