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時璟麗:新能源成推動全球能源轉型主力 |
(時間:2022/10/18 16:12:07) |
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為全球能源革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主導方向和一致行動。2019年以來中國、歐盟、美國、日本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出碳中和目標,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呈現性能快速提高、經濟性持續提升、應用規模加速擴張態勢,尤其是近一年來國際煤油氣等化石能源價格高企,再加上俄烏沖突影響,形成新能源加快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趨勢。
新能源尤其是新能源電力成為推動全球能源轉型主力。2015年至2020年,全球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在新增發電裝機中占比約70%,在發電量增量中占比約60%,2021年分別提升到84%和70%以上。根據國際機構“21世紀可再生能源網絡”今年6月發布的《2022全球可再生能源報告》,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3659億美元,較2019年增長27%;風電新增裝機1.02億千瓦,累計裝機8.45億千瓦;光伏發電新增裝機1.75億千瓦,累計裝機9.42億千瓦;2021年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量在全部發電量中占比首次超過10%(10年前僅為2%)。作為本地供應能源,風光電量近一年來對緩解許多地區能源和電力供應緊張、價格高漲問題起到了一定作用。
以高比例新能源為特征之一的能源低碳轉型將推動全球能源格局重塑。今年5月,歐盟公布預期投資2100億歐元、名為“REPowerEU”的能源計劃,提出將歐盟“減碳”55%的組合政策中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標從40%提高到45%,大幅提高風光開發規模,2025年光伏發電量在2021年基礎上翻倍,新戰略總體目標是在2027年前擺脫對俄羅斯化石能源的依賴。能源結構上,全球呈現向電力持續轉變態勢,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50年全球電力需求將為目前的2倍,電力、氫和合成燃料占能源結構的50%,可再生能源滿足80%至90%的能源供應。要達成目標,風光年新增裝機規模在2030年需接近6億千瓦,是2021年的2倍多,在2050年需超8億千瓦。風光產業市場規模快速增加,以及今后廣闊的應用前景,帶動了各類儲能、氫能和合成燃料、精準天氣預測、柔性輸電、智能配電網和微電網、負荷側響應等技術持續進步。
新能源大規模應用促使能源系統形態迭代演進。從全球看,分散化、扁平化、去中心化趨勢特征日益明顯,傳統能源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界限正在打破,能源生產向集中式與分散式并重轉變,系統模式由大基地大網絡為主逐步向與智能微網并行轉變,為新能源發展營造更加開放多元的發展環境。
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風光等新能源市場起步相對較晚,但通過產業鏈建設和項目開發相互促進,風電和光伏發電制造業產能、新增和累計裝機規模在近10年保持世界第一。2021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在全部發電量中占比29.7%,風光電量占比11.7%,均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新能源電力方面電力系統對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網消納適應性不足。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電網技術水平和網架結構條件好,電網支撐能力較強,但風光所需要的靈活調節電源少,歐洲很多國家氣電、水電、生物質熱電聯產等可以支撐較高比例風光融入。非電利用方面,我國新能源供熱、供氣、固液燃料市場增長緩慢,有效商業模式普及度不高,其能源替代作用尚未充分顯現,而2021年全球新能源供熱和生物液體燃料在全部新能源貢獻中比重分別為56%和12%,新能源替代作用體現在終端用能的各個方面。
我國新能源發展一個明顯優勢是建立了完整產業鏈及配套設施,并帶來新能源開發成本優勢,2021年除戶用光伏外,風光全面實現平價上網,部分競價和基地項目實現低價上網。光伏制造業從上游到下游的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生產四個主要環節,2021年全球市場占有率分別達83.6%、97.3%、88.4%和82.3%,在整個產業鏈中形成壓倒性優勢,光伏已成為我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出口高技術產業之一,今年上半年出口額超過200億美元,光伏電池技術水平和效率不斷提升,各環節產能不斷擴大。風電制造業建立全產業鏈,整機和零部件制造、安裝施工能力等可支撐年新增裝機6000萬千瓦以上,低風速風機技術國際領先,智慧風電場得到廣泛應用。
(作者簡介:時璟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研究員)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