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阿法拉伐換熱技術將推動間接煤制油技術在中國的發展 |
(時間:2015-5-7 9:30:25) |
通過利用煤炭生產高品質燃料,ICTL技術可幫助中國逐步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提高了能源安全性。 能源供給決定著經濟安全,如果沒有充足的燃料,大多數工業國家都會迅速陷入停滯。中國的繁榮經濟嚴重依賴于進口原油,這導致中國極易受到原油價格波動和國外供應商的影響。為了擺脫這種依賴,中國政府投入大筆資金開發替代性能源,并且迅速成為該領域中的領軍者。 近年來,源自中國的最有前景的創新之一就是間接煤制油(ICTL)技術。簡單地說,這種工藝將煤炭轉化為液態石化產品,包括燃料在內。第一步是氣化煤炭,以產生合成氣。隨后利用費托合成法將合成氣轉為碳氫化合物。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的燃料比傳統燃料更清潔,硫磺和芳香烴含量更低。與此同時,這種工藝還提供了高達70的十六烷值(燃燒性能指標)。相比之下,高品質柴油的十六烷值通常在60左右。考慮到中國龐大的煤炭儲量(全球排名第三),ICTL擁有提供全新國內能源的巨大潛力。 雖然這項技術仍然處于發展初期,但阿法拉伐已經通過自20世紀50年代與南非能源公司Sasol的合作積累了ICTL和費托合成工藝方面的豐富經驗。 ICTL技術的起源要回溯到20世紀30年代,但在投入大筆開發資金后,中國如今站到了ICTL技術的最前沿。近年來,國有礦業和能源公司著力發展這項技術,逐步從小規模試驗發展成為大規模演示,這讓中國積累下了工業縱向擴展的一手經驗。 最近,寧夏回族自治區啟動了一個ICTL新項目的建設工作,預計將于2016年完成建設,落成后每年可以生產四百萬噸的液體燃料。內蒙古、陜西、新疆和遼寧也計劃實施類似的煤炭液化和氣化項目。 盡管中國的ICTL產業發展顯著,但要達到投入商用、綠色環保的標準,ICTL還需要克服許多阻礙。首先是生產啟動成本過高,而且盡管ICTL燃料較為環保,但生產工藝并不環保,需要耗用大量的煤炭和水。另一個艱巨挑戰就是改進生產工藝,使生產更清潔、更高效、更經濟。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在于尋求新的突破性技術。 雖然這項技術仍然處于發展初期,但阿法拉伐已經通過20世紀50年代與南非能源公司Sasol的合作積累了ICTL和費托合成工藝方面的豐富經驗。Sasol是第一家在商用級別上采用這項技術的工作,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ICTL燃料生產商,供應南非約30%的汽車燃料。Sasol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采用阿法拉伐板式換熱器,并且隨著業務的拓展整合了更多阿法拉伐產品;實踐證明,阿法拉伐緊湊型全焊式換熱器Compabloc比傳統殼管式技術更經濟高效。 如今,中國將ICTL技術提升到了全新水準、擴展到了工業規模,阿法拉伐產品將繼續幫助中國改進和完善這一工藝。近來,阿法拉伐贏得了為中國新建成的ICTL工廠供應緊湊型全焊式換熱器Compabloc的合同,這座工廠將使用阿法拉伐產品將合成氣加工成液體燃料,例如柴油和LPG。阿法拉伐換熱器的緊湊外觀支持在相同空間內容納更多組件,因而有益于提高生產流程的效率。 如果經證明可以取得成功,ICTL技術可能會成為幫助中國和其他許多國家降低對石油的依賴性的重要技術。 間接煤制油技術 —簡史 1923年,德國科學家FranzFischer和HansTropsch發明了將一氧化碳和氫轉化為碳氫化合物的工藝。這種獲得專利的費托合成工藝至今仍然是煤制油技術的基石。 1934年至1945年間,德國興建了第一批ICTL工廠。二戰期間,石油短缺而煤炭充足,因此ICTL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于煤炭儲量豐富、石油儲量貧瘠,南非成為第二個投資發展ICTL技術的國家,能源公司Sasol于1955年開設了第一家商業級ICTL工廠。 在此后的五十年間,Sasol堅持開發這項技術,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ICTL燃料生產商。 1980年,中國開始投資開發ICTL技術,將ICTL視為替代石油的潛在技術。后續研發工作使得中國成為該領域的領軍者,將生產擴展到了工業規模。 未來幾年,中國將興建數個百萬噸級的工業生產廠。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