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協鑫納米或成為世界首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產業化企業 |
(時間:2019-10-12 10:01:58) |
在蘇州2.5產業園區一棟歐式古典風格辦公樓的三層,樓道里隱約可聞到一種化學試劑的味道。9月27日,一名工作人員戴上白手套,走入滿是化學容器的實驗室內,細細觀察窗邊灑滿陽光的兩個藍色大置物箱。 箱內分別浸泡著正面和反面故意劈裂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如果檢測結果顯示無鉛,困擾鈣鈦礦電池產業化已久的“毒性”問題將得到解決。 協鑫集團對這項光伏新技術寄予厚望。該公司旗下蘇州協鑫納米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協鑫納米”)專注于鈣鈦礦領域研發,并已率先完成10MW大面積鈣鈦礦組件中試產線,經萊茵TUV認證,在1300平方厘米上效率已經達到13.48%,創下目前世界最大面積鈣鈦礦光伏組件和大面積鈣鈦礦組件效率最高數值等兩項紀錄。 “目前我們的最高效率已經達到16.5%,這個結果正在進行認證,預計明年可實現商業化。”協鑫納米技術團隊負責人范斌對「角馬能源」說。 作為電池產業的后起之秀,早在6年前,鈣鈦礦就被美國《科學》雜志評為“2013年度國際十大科技進展”之一。此后短短幾年間,其實驗室轉換率迅速由3%提升至25%以上。 潛在的商業前景讓越來越多的實力玩家涌入鈣鈦礦這條新賽道。除了協鑫集團,入局者名單中還有央企三峽集團、中國第一大風機制造商金風科技,以及另一家民營光伏巨頭通威。 資本的追捧攪熱了一片藍海。但這項尚在萌芽期的新技術能否顛覆晶硅獨霸天下的行業格局,還有待技術和市場的考驗。 風口初現 幾天前,2019全球鈣鈦礦光伏技術與產業化論壇在蘇州舉行,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等業界大咖專門發來賀信。 “新一輪光伏技術與應用革命正在到來,鈣鈦礦光伏技術以諸多優勢代言了光伏技術的未來。”朱共山說。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一種半導體異質結結構光電器件,它能通過鈣鈦礦光吸收層、電荷傳輸層等半導體材料組成的異質結結構來有效分離和提取光生電荷,從而實現由光能向電能的轉換。 在光伏領域,大多數技術都是由國外完成研發后再引入中國。但鈣鈦礦技術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從材料、設備到工藝全面實現自主研發的創舉。 這項自誕生之初就頂著自主創新光環的新型光伏技術,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特點。目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世界最高光電轉換效率記錄已達到25.2%,鈣鈦礦與晶硅疊層電池的效率已經達到了28%。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其轉換率預計將于今年末趕超單晶硅電池。 平價上網時代已拉開帷幕,降本增效成為整個光伏行業面臨的首要課題。但由于多晶硅成本下降的空間有限,盲目擴張又可能導致財務危機,“5.31”光伏新政下的光伏企業不得不試圖從技術突破中另辟蹊徑。 率先打響的是硅片尺寸之爭。這場尺寸“大”躍進在兩個月前迎來高潮,單晶巨頭中環股份發布一款尺寸達“210mm”的新產品“夸父”M12,一舉刷新光伏史上硅片尺寸記錄。 此前,隆基、阿特斯、天合、協鑫集成等公司也已相繼布局166mm大硅片。 但協鑫集團并不滿足于此。經過反復的市場調研和技術研判,該公司決定加注鈣鈦礦。協鑫納米由此成為這項任務的承擔者和新技術的領跑者。 過去數年間,范斌集結起一支32人的隊伍,其中研發人員28名,占公司總人數的87.5%。 “我們團隊的戰斗力和核心競爭力是無與倫比的。”范斌說。 這位充滿自信的技術領袖屢傳捷報。今年2月,協鑫納米率先在業界建成10MW鈣鈦礦組件中試產線,其組件面積為45cm×65cm,轉換率為15.3%。 不過,在最終實現產業化之前,范斌還必須翻越“穩定性”和“毒性”兩座大山。長期以來,這兩大難題一直制約著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發展與運用。 范斌緊盯著藍色大置物箱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除去實驗室內的光照驗證,在協鑫集團總部的水面上,也擺放著數塊同類組件。 “這些電池組件已經置放7、8個月之久,沒有出現衰減和進水現象。”他說。 他進一步解釋,根據實驗室測試,在75攝氏度下連續光照1800小時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損失低于5%,使用壽命與穩定性已超過晶硅。而在成本方面,其設備費用僅為晶硅的三分之一。” “毒性”測試也取得進展。“一塊鈣鈦礦電池組件僅含2g鉛,而平均一塊晶硅板含鉛量達16g。在環保問題上,我們絕不打折扣,更不存在任何問題。”范斌分析道。 盡管鈣鈦礦的春天指日可待,但這位試圖顛覆光伏行業既有格局的領跑者仍需經歷等待。 “孤獨”的領跑者 一項新技術走向成熟往往要經歷持久陣痛。時至今日,范斌進入鈣鈦礦的研發已歷時很久。 九年前,范斌與清華校友白華、田清勇一同創辦惟華光能。彼時,中國光伏行業駛入發展快軌,但這三名化學系畢業生卻在擁硅為王的時代毅然選擇了冷門的有機路線。 不過,兩年后,鈣鈦礦在太陽能電池領域的成功應用,使他們看到新的希望。當時,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普遍達到10%-11%。 但研發帶來的資金壓力很快讓他們舉步維艱。范斌曾一度被迫依靠民間借貸來為公司員工發工資。 為了早日擺脫困境,2016年,他帶著精心準備的PPT四處游說,吸引投資。 “當時,能夠賞識我們的只有協鑫。當時,協鑫主動找到我們,經過談判,最終收購了惟華光能58.5%的股權。”范斌回憶說。 如今回顧這場收購,協鑫在企業巔峰期進行的一次頗具前瞻性的技術儲備,為其日后應對行業大變局時多了一個選擇。 但這場收購卻并非一帆風順。彼時,光伏行業仍是多晶硅的天下。作為多晶之王,保利協鑫當年營收超過220億元。事實上,直至去年,該公司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硅片生產商。 但形勢早已生變。就在收購當年的上海國際太陽能光伏展上,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正式向多晶陣營發起正面攻勢。他承諾,隆基單晶硅片與多晶硅片的價差將縮小至0.6元/片之內,以確保與后者具備相同性價比。 此后數年間,由于國家“領跑者”計劃的政策助力,以及金剛線切割技術、PERC技術等技術革命,單晶與多晶的市場份額呈此消彼長之勢。 業界普遍認為,今年將是單多晶市場份額逆轉的一年,在中國和全球市場,單晶的比例都將突破50%。 嗅到危機的協鑫人開始著手多元化的技術積累。除了布局單晶,他還把觸角伸向晶硅之外的新領域。 順利渡過生死難關后,范斌終于可以重新專注于技術研發。經過三年攻堅,今年2月,協鑫納米率先在業界建成10MW鈣鈦礦組件中試產線。 就在協鑫納米取得突破之時,光伏行業卻因補貼拖欠而深陷困境。在此背景下,協鑫新能源選擇與央企共舞的消息曾一度引起業界震動。 但即便如此,協鑫集團也從未放棄對協鑫納米的支持。協鑫納米的鈣鈦礦技術產業化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遙遙領先,也充分體現了一直保持技術領先的協鑫集團的獨到眼光。 “我們這兩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將接下來的100MW鈣鈦礦產線做好。屆時,光伏組件面積將擴大至1m ×2m,效率將提高至18%以上。”范斌透露。 他繼續稱:“由于鈣鈦礦組件的溫度系數僅為-0.001%,而晶硅是-0.37%至-0.41%,在50度左右的工作溫度下,標稱效率為18%的鈣鈦礦組件實際功率會高于標稱效率為20%的PERC單晶組件。” 這一連串專業的數字折射出范斌對鈣鈦礦技術的信心,但業界對鈣鈦礦的發展前景卻保持謹慎樂觀。 一位從事鈣鈦礦行業的人士分析:“想要實現鈣鈦礦產業化,需要全行業對鈣鈦礦的共同努力。一條產線實現量產容易,但想要替代晶硅,還任重而道遠。” 不過,如果能盡快完成這條產線,未來,協鑫納米將成為世界首個完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產業化的企業。 數年前布下的這個新棋局,能否讓協鑫再次嶄露頭角仍有待技術、市場及時間的考驗,但可以肯定的是,誰也無法忽視并阻擋新技術所蘊藏的巨大迸發力。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