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競價后的德國風電新增裝機巨降,中國風電會否步其后塵? |
(時間:2019-11-29 9:21:05) |
作為全球第一風電大國,中國風電行業也正進入競價時代,并處于向平價時代過渡的陣痛階段。 作為全球第三大風電國,德國的風電市場正處于新增裝機容量急劇收縮、風機制造商破產及裁員潮的窘境。 今年前三季度,德國新增并網風機數量148臺、并網風機總容量0.51GW,同比暴跌82%,刷新1999年以來的最低值。 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是,德國新版《可再生能源法》于2017年生效,一刀切的固定電價補貼機制變成通過競價招標才能獲得補貼,投資吸引力下降。加上審批程序復雜及環保問題激發的反對聲音,德國陸上風電市場急劇萎縮,風電項目開發陷入停滯。 作為全球第一風電大國,中國風電行業也正進入競價時代,并處于向平價時代過渡的陣痛階段。 2018年5月,國家能源局通知要求,從2019年起,國內新增核準的集中式陸上風電項目和海上風電項目全部通過競爭方式配置和確定上網電價,取代此前的風電標桿上網電價。 今年5月2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要求從2021年開始,新增風電項目取消補貼,實現平價上網。 對比德國,中國風電“去補貼”政策節奏則較為緩和。從標桿電價時代到實現平價,給了行業兩年過渡期,風電行業整體呈現較為平穩的發展態勢。 目前,中國“三北”及中東南部部分區域已達到平價和接近平價區域。前瞻產業研究院研究文獻顯示,中國陸上風電仍具有繼續降價的潛力,如果掃清政策實施問題,電價下降潛力可達20%左右。 盡管“貼地飛行”的電價也使中國開發企業承受不小壓力,但中國風電開發企業多為國企,資金實力雄厚,加上風電全產業鏈均在降本,目前風電開發商仍能保障收益。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目前,風電開發商項目開發的投資收益率在8%以上。 至于中國整機制造商,近年市場已逐步淘汰了數十家資金實力及技術能力薄弱的企業。整機企業從2009年的70多家頂峰逐年下降,但目前市場依然熱鬧,可獲得訂單的整機企業仍有十余家。 與德國新增裝機量巨降相反,中國在競價時期出現了新一輪的風電“搶裝潮”。 5月21日發布的《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規定,2018年底之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0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網的,國家不再補貼;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底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網的,國家不再補貼。 為鎖定高補貼電價,中國風電開發商開始為期兩年的“搶裝”。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風電設備公開招標量達49.9GW,同比增長108.5%,超過2018年全年水平。單是三季度招標量達17.6GW,同比增長144%。 整機及供應鏈企業加緊擴建產能,風電項目現場施工緊張。風機價格也因整機供不應求水漲船高,招標價格已沖破4000元/千瓦時大關,整機頭部企業迎來利潤拐點。 據蘿卜投研的研究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風電市場將迎來交付頂峰,當年交付量有望沖擊40GW。2020年至2021年的一季度為價格黃金期,風機價格將維持在3800-4000元/千瓦時的價格水平。 界面新聞從一位整機企業人士處獲悉,今年風電全行業項目市場招標量達70GW, 約是去年招標量的2.7倍。 業內人士擔憂的一大問題是,狂歡過后,中國新增裝機量會否像德國一樣斷崖式下跌,行業由此步入寒冬。 對此,一位不愿具名的風電開發商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稱,這波搶裝過后,中國風電將保持平穩發展。 他認為,風電搶裝看似搶得厲害,但受供應鏈產能不足、運輸及施工安裝等多重因素掣肘,能成功搶出來的量并不會太大,“因為限制條件太多”。 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報告顯示,目前,中國海上風電通過標桿上網電價機制獲得核準的項目容量超過45GW,但受限于尚未成熟的海上風電供應鏈及有限的吊裝施工設備,預計僅有10.8GW的已核準項目有望于2021年底前投運。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開發企業已開始回歸理性,“因為搶裝完成的收益并不會高很多,且面臨補貼拖欠問題,電價也未鎖定,項目成本卻蹭蹭上漲,徒增很多風險。” “風機價格上漲厲害,但供應鏈價格同步上漲,整機商也沒掙到錢!痹撊耸糠Q,所以整機企業對“搶裝潮”也趨向持理性態度。 該人士認為,搶裝潮過后,新核準的平價項目將是更健康優質的項目,風電市場也將更成熟。 此外,隨著分散式及海上風電市場進一步得到開發,加上“三北”大基地市場開始復蘇,中國風電市場將得到新的補充!耙虼,中國新增風電裝機量不會出現明顯縮減。”上述人士稱。 有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競價不是令產業傾頹的禍首,而是行業成熟的表現。 上述風電開發商人士也認為,競價可以提升市場集中度,促進整機企業的技術升級迭代和度電成本的降低。經過洗牌,市場將趨于理性,從以價格為導向轉變為以性能為導向,增加風電在各類電源中的競爭優勢。 目前,中國陸上風電已出現0.2-0.3元/千瓦時的較低價格,已初步具備與火電等傳統能源競爭的能力。 風機價格將在之后逐步下探。蘿卜投研的研報顯示,2022年之后,預估國內陸上風機價格在3300元/千瓦左右徘徊,風電整機企業毛利將回歸合理水平。 同德國風電一樣,中國風電開發中也存在環保爭議。 隨著環保督察趨嚴,中東南部地區的部分政府,例如湖南、云南等,都曾因環保問題叫停、擱置了風電項目開發。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部分風電項目因植被恢復不到位等問題面臨整改。還有地區在編制最新版“十四五”土地規劃,已規劃的項目不得不為環保讓路,導致風電項目收益由盈轉虧。 與德國不同的是,中國風電裝機密度僅為德國的十分之一。截至2018年底,德國每平方公里風電裝機容量約166千瓦,中國每平方公里風電裝機容量不足19千瓦。 上述開發商人士表示,德國陸上風電資源消耗已趨于飽和,但中國風電仍有很大開發空間。 此外,德國率先發展分散式風電,風機安裝在人口密集區,擠占了人類活動空間,容易遭到公眾抵制。 但中國幅員遼闊,風電發展初期以集中式開發為主,多分布在人口較少的“三北”地區。直到2017年,中國分散式風電才逐步發展,目前多集中在工業區附近,受到的環保抵制較少。 但環保仍是業內關心的一大問題。在中東南部分散式風電開發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戰略中心主任高虎表示,隨著棄風限電等一系列老問題的逐步解決,環保生態問題將成為影響風電健康發展的新瓶頸。 多位風電開發商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業界已形成共識,風電開發理應對生態敏感區進行保護,為環保讓步,進行規范化建設。 面對德國風電目前的情況,多位風電人士也呼吁,中國相關政府主管部門應循序漸進地去補貼,尤其對于未來海上風電的發展,防止斷崖式的一刀切政策,要給資本市場明晰的利潤預期。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