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中國引領亞洲可再生能源行業逆風前行 |
(時間:2020-3-20 9:56:02) |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日益嚴峻,各國政府和企業越來越重視這一問題,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在急劇增加。然而,可再生能源行業也因此面臨巨大壓力,行業亟需制定計劃,籌措資金,為氣候變化災后恢復提供支持。要想在災害來臨前建立好應對框架并獲取充足的財政支持,是一個極具挑戰的任務。 那么,亞洲可再生能源產業該如何有效管理這些風險? 深度解讀 無論你是在新德里散步,還是在上海的辦公室眺望窗外的天際線,你會看到,天空都染上了一層灰色。人們曾一度接受這是發展的代價,但現在已普遍達成一個共識:通過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意識和占比,我們完全可能創造一個更光明、更清潔的未來。 從電池、沼氣到發電,亞洲可再生能源發電產能占全球近三分之二,亞洲正在推動能源轉型,其中尤以中國貢獻顯著。 中國擁有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可再生能源專利,也是最大的太陽能板、風力渦輪機、電池和電動汽車的生產國和出口國。“一帶一路”倡議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發展,使中國企業有機會出口清潔能源技術,在新興國家承接大型電力項目。事實上,中國的目標是在2030年將太陽能和風能的使用占比從2018年的不到10%提高到近30%。 綠色投資融資計劃 目前,亞洲各國政府紛紛通過提供補貼和優惠政策的方式,激勵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但在涉及與煤炭等傳統發電方式的電價競爭時,多數國家都在朝營造公平環境的方向而努力。例如,中國計劃在2021年初停止對新的陸上風電項目提供補貼,如此一來,可再生能源項目便可以參與同傳統發電方式的競爭。 為了促進可再生能源投資和發展,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需要大量資金注入。私營資本正在承擔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重任,2016年私人資本投資占比全球90%,傳統的債務和股權是主要的融資工具。 隨著可再生能源資產可經營化,公用事業企業、獨立電力公司、可再生能源開發商、電網和配電運營商,以及能源行業的私人股本和基礎設施集團,都將尋找可以整合到其投資組合中的資產,這是影響未來需求的一個關鍵驅動因素。 應對災后恢復保險缺口 在亞洲地區,可再生能源項目通常伴隨著一定挑戰性。首先,可再生能源項目缺乏一個全球性的承保范圍標準,尤其是自然災害方面。可再生能源行業屬于新興產業,所以也不存在能保障利潤的商業模式可供效防。 因此,保險公司承保綠色能源項目的門檻很高,進而導致保險成本上升。而在可以承保的地區,當地的利益相關方缺乏對項目風險敞口的理解,只關注定價。 亞洲清潔能源行業的另一個主要擔憂與該行業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息息相關——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可再生能源設施通常依賴自然資源運作,如風能、太陽能、水力、潮汐和地熱。這些資源的不穩定性導致亞洲在2018年經歷了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的自然災害事件,損失達到數十億美金。這也對該地區的可再生能源工廠造成了損害。因此,對能源行業利益相關方而言,在評估自然災害對其綠色項目和投資的影響時需采取謹慎態度。 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問題,需要整個保險行業以技術創新響應,例如利用自動化、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來處理激增的理賠需求,最重要的是,在發生重大天氣災難時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 金融保護優先 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監管機構和消費者也在呼吁透明度最大化。商業模式正在進行調整,新型企業也正在進入這一領域。 對于可再生能源企業而言,如何在機會前面做出正確的長短期戰略選擇是一項挑戰。采用合理的保險解決方案和合同風險轉移對項目進行評估、管理和保護變得愈發重要。 在項目啟動之前就應鼓勵進行風險管理討論,確保合理的風險分配和保險解決方案能夠得到充分利用。 當投資人在評估是否投資某一綠色項目時,可能會有“可融資性”方面的顧慮,這種情況下,一個全方位、健全且定制化的項目,再配合創新的保險方案,可以有效消除這種顧慮。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