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2020年德國家用電池儲能系統的安裝量達30多萬套 |
(時間:2021-4-2 9:43:37) |
據外媒3月23日報道,到2020年底,德國近70%的家用太陽能光伏系統配有電池儲能,使得德國家用儲能市場的裝機容量約為2.3GWh。 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目前德國家庭中安裝的電池儲能系統超過30萬套,2019年平均安裝容量約為8kWh,2020年約為8.5kWh。這些統計數據來自德國儲能協會Bunderserband Energiespeicher(BVES)委托Energie Consulting發布的一份市場報告。 Energie Consulting發現,家用電池的營業額為11億歐元,同比增長60%,原因主要是,人們對家庭層面的能源彈性、自給自足以及供應的安全和獨立的興趣有所增加,這可能與其他國家一樣,是由新冠病毒大流行推動的。在商業規模上也能感受到這種影響,盡管程度較小。 光伏市場的持續擴張,以及對電動汽車不斷增長的需求,預計將在2021年為家用電池領域創造一條“強勁的增長路徑”,預計到今年年底,累計安裝量將達到38.5萬至44.5萬套。對于30kWp及以上的更大容量的家庭系統,還可以免收EEG附加費,以支持國家的能源轉型,這也將使該行業受益。 如今,家用儲熱系統在德國整個儲能市場中占據了更大的份額,2019年(17億歐元)、2020年(24億歐元),2021年預計的營業額是26億歐元。2020年安裝了大約12萬個熱泵,預計2021年將安裝多達16.8萬個熱泵。一個主要的驅動因素是,此前更換熱泵的補貼到期了,使得2020年安裝了30%受補貼的熱泵,而今年引入的二氧化碳稅將會是一個額外的驅動因素。 2020年工商業側儲能受到疫情的打擊,而公用事業規模儲能仍然面臨監管障礙 根據Energie Consulting的不完全統計,2020年,家用儲能大約占整個行業營業額的一半。在總營業額約為71億歐元的市場中,家用(包括儲熱和電池儲能)的營業額約為35億歐元,相比之下,公用事業規模的營業額為21億歐元,工商業規模的營業額約為13億歐元,研發項目的營業額進一步達到2.25億歐元。 疫情對工商業側儲能的打擊尤其嚴重,導致2019年至2020年間銷售額下降約20%,訂單和項目被推遲或取消。雖然在2021年,預期銷售額不會反彈到疫情前的水平,但由于工業脫碳和二氧化碳定價,以及電動汽車的增長,預計銷售額將從2020年開始回升。 工商業儲能系統的使用方式多種多樣,包括調峰、為制造業和數據中心等的運營提供不間斷電源,以及緊急備用電源。人們還對儲能感興趣,以優化工業流程,當然還有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 Energie Consulting表示,雖然包括車輛充電在內的工商業側儲能訂單的營業額從2019年的15億歐元下降到2020年的約12億歐元,但今年這些數字可能會回升至約13.5億歐元。 與此同時,大規模電池儲能系統的營業額從2019年的2億歐元大幅下降到2020年的約6500萬歐元,Energie Consulting估計今年的營業額可能在3000萬歐元左右。然而,抽水蓄能領域的營業額繼續保持強勁,保持在每年約20億歐元的水平。 大規模電池受到影響的部分原因是可用于向電網提供一次備用的收入水平較低。過去幾年里,為平衡電網和保持電網穩定提供備用電力的電池儲能裝置的增長壓低了價格,預計這種情況將持續下去。 去年,德國舉行了第一次所謂的可再生能源系統“創新招標”,這些系統可以智能地并網,其中幾個系統使用了儲能。盡管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市場的發展,但這些系統尚未建成,將于今年開始建設。預計還將大幅增加裝機容量的還有大規模的GridBoost項目,該項目將把大規模儲能設備作為虛擬輸電線添加到電網中,但同樣,市場要到2022年才能看到其對銷售額的影響。 從對行業參與者的調查中發現,監管障礙仍然是德國儲能的最大市場障礙。超過一半(51%)的受訪者表示,監管框架是主要障礙,遠遠超過任何其他因素,包括穩定性、市場狀況和投資安全(28%)、原材料價格和生產成本(14%)和需求發展(僅8%)。 這意味著,盡管存在需求,但儲能發展具有挑戰性,原因包括缺乏對儲能的明確監管定義,審批過程漫長,獲得電網連接的條件缺乏足夠的計量和計費概念,以及監管缺乏透明度。 展望未來,盡管碳稅的引入受到歡迎,但許多人認為價格太低,儲能系統通過提供多種應用來實現價值疊加和提供多重好處方面仍存在限制。受訪者表示,在理解技術可能性方面,監管機構要趕上行業還有一段路要走。 盡管如此,德國的儲能行業在2020年繼續總體增長,盡管不同細分市場之間存在很大差異。Energie Consulting預計,在經濟需求以及隨著儲能技術成本下降而同時增長的行業可持續發展和脫碳目標的推動下,2021年所有細分市場的銷售額都將增長。 去年, BVES的通信和市場高級專家Valeska Gottke表示,德國的能源法是圍繞能源體系的三大“支柱”原則制定的:生產、消費和運輸。目前,儲能被定義為生產和消費,而事實上,它應該有自己的類別,甚至可能是那些引導支柱之一。這種定義的缺乏意味著儲能在經濟上處于不利地位,因為無論是在向電網充電還是放電時,儲能都必須支付兩次電網使用費。 監管問題并不局限于德國:去年,分析公司Wood Mackenzie Power&Renewables強調,盡管歐洲在部署可再生能源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但儲能的作用尚未得到認可,與歐洲大陸向清潔能源過渡的持續雄心相匹配。Wood Mackenzie分析師Rory McCarthy表示,儲能可能有助于保持電價穩定,特別是在風能和太陽能等本質上可變的可再生能源繼續加入歐洲電網的情況下。盡管歐洲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甚至高于美國或中國,但其在儲能市場的全球份額在過去幾年里有所下降,目前的趨勢似乎將繼續下去。 氫能進入所有細分市場,但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 報告稱,德國所有細分市場和所有規模的氫使用量都有所增長,但氫的商業案例仍然很少。盡管預計未來幾年這一數字將強勁增長,但主要項目“仍得到大量補貼”。 氫進入公用事業部門是“迫在眉睫的”,傳統的儲能設施正在被改造成可供氫使用的設備,電解槽正在計劃中,以增加能源系統的靈活性。在商業和工業領域也是如此,由于德國國家氫能戰略的目標是到2030年達到5GW的產能,以及預計將在大規模工業中使用氫,從2022年起,對電解槽的需求將大幅上升。 商業和工業氫行業今年的營業額預計將達到1.3億歐元,2019年為1.2億歐元,2020年暫時預計為1.1億歐元。與此同時,最近出現了“第一個家用氫能概念”,預計未來幾年該領域的增長將會加快。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