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今年底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超過400萬千瓦 |
(時間:2021/12/16 14:00:27) |
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副司長劉亞芳16日在第六屆中國儲能西部論壇上表示,預計今年年底,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超過400萬千瓦。
在劉亞芳看來,“十四五”是貫徹落實“雙碳”目標的戰略關鍵期,是我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窗口期,是儲能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難得機遇期。接下來需要做好推動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鼓勵新型儲能市場化應用、加快完善新型儲能體制機制、積極開展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四個方面工作。
推動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
劉亞芳介紹,為了推動儲能產業發展,“十四五”時期需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推動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堅持規劃引領,優化建設布局,促進新型儲能與新型電力系統各環節有機融合、協調發展。
二是鼓勵新型儲能市場化應用。因地制宜探索靈活多樣的商業模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共享儲能、云儲能、儲能聚合、電動汽車儲能等新模式。
三是加快完善新型儲能體制機制。大力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和電力市場建設,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研究建立新型儲能價格機制,促進儲能成本合理分攤和疏導。
四是積極開展新型儲能技術創新。以“揭榜掛帥”等方式開展新型儲能技術攻關,推動產學研用各環節有機融合,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提升新型儲能領域創新能力。今年底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超過400萬千瓦。
據劉亞芳介紹,據統計,預計今年年底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超過400萬千瓦。
“近年來,得益于技術進步、市場需求和有關政策機制不斷健全完善,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呈現強勁趨勢。多種儲能技術正廣泛應用于可再生能源開發、消納、綜合智慧能源系統、有源配電網、微電網,在技術裝備研發、示范項目建設、商業模式探索、標準體系構建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新型儲能參與電力輔助服務、削峰填谷等市場化應用規模穩步擴大,對能源轉型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劉亞芳介紹。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主任委員、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陳海生表示,今年也是“新能源+儲能”的爆發之年,得益于國家“雙碳”戰略的帶動以及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新能源+儲能”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共識,國家以及地方也出臺了多個支持政策。今年以來已經有21個省份發布了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的方案,有14個省份還明確了2021年年度的規模指標。據不完全統計,其中“風電+光伏”發電的總裝機是127.8吉瓦,如果儲能容量按10%算,預計應該達到12.78吉瓦左右。
明年西北電網新能源裝機
或將成為第一大電源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兼西北分部主任、黨委書記王國春表示,西北區域是我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資源稟賦好、發展空間大,區域內的風能、太陽能技術可開發量超過10億千瓦,超過了全國技術可開發量的48%。西北電網是國內新能源裝機容量最大、占比最高、發展最快的區域電網,預計到2022年西北電網的新能源裝機將超過1.7億千瓦,成為電網內第一大電源。
王國春進一步表示,為了滿足西北電網新能源快速發展的客觀需求,西北區域的儲能產業也將隨之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預計“十四五”期間,西北電網抽水蓄能及新型儲能裝機容量將超過千萬千瓦,儲能產業將在西北迎來重大的發展機遇期。
陜西能源局新能源處副處長郭廷波介紹, “十四五”期間陜西省將在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儲能產業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下一步陜西省將通過堅持規劃引導開展項目示范、完善管理機制、加大資金支持、建立協調機制等措施,促進全省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