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政策技術齊發力,海上風電“十四五”走向平價 |
(時間:2022/5/9 14:21:34) |
4月16日,山東能源集團渤中A場址50萬千瓦首批平價海上風電項目暨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集中開工活動在東營舉行。據了解,這是山東首批平價海上風電項目。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近日表示,風電產業已經具備在落實雙碳目標中“擔當大任”的條件。可以預計未來3—5年,相同風電場的發電量會再增加3倍左右,度電成本可以再降一半。我國風電將在“十四五”期間全面走向平價上網。
有望在未來3年內實現平價上網
當下我國海上風電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搶裝帶來工程成本上升、升壓站由開發企業自建、海上風電發展時間較短等因素都導致還海上風電開發成本高于陸上。
經歷2020—2021年搶裝過后,一段時間內國內海上風電項目的開發進度也將趨緩。但業內認為,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2022年開始我國海上風電單位造價將進入快速下降階段。
秦海巖介紹,我國風電尚不具備全面平價上網的條件。目前大部分地區的新建風電項目可以實現平價上網。同期,我國海上風電度電成本的降幅接近53%,有望在未來3年內實現平價上網。
他分析,未來,我國風電經濟性提升的空間依然很大。風電度電成本的下降最主要的貢獻來自發電能力和效率的提升,而不僅是造價的下降。依托于先進控制技術和材料科學的進步,即使在風電場單位千瓦造價下降不多的情況下,度電成本也可以下降到原來的50%。最新葉片的風輪直徑已經突破200米,可以預計未來3—5年,相同風電場的發電量會再增加3倍左右,度電成本可以再降一半。
政策從“國補”到“省補” 助力海上風電“加速跑”
2022年起,中央財政將不再給予海上風電補貼,為了保持產業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接力海上風電電價補貼成為一條可行的路徑。目前,已有廣東、山東、浙江明確了海上風電“省補”政策,將助推海上風電有序走向平價上網。
據山東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聚焦促進海上風電高質量發展,山東推出滿滿“政策紅包”,送上暖心“真金白銀”。對2022—2024年建成并網的“十四五”海上風電項目,分別按照每千瓦800元、500元、3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補貼規模分別不超過200萬千瓦、340萬千瓦、160萬千瓦;2023年底前建成并網的海上風電項目,免于配建或租賃儲能設施;允許發電企業投資建設配套送出工程,由電網企業依法依規回購等,推動山東半島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加速跑”。
業內專家指出,地方電價補貼的投入不僅能夠帶動開發商投資海上風電項目的積極性,保證地方海上風電的快速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同時還可以優化能源結構,創造出環境效益,符合國家的發展要求。
我國各地新能源特別是北方地區新能源近年來多出現限電情況,同時出現保障性小時數不斷下降、交易電量不斷上升的情況。風電產業主流企業建議,考慮到海上風電仍處于不能平價的政策扶持期,且海上風電電量較為穩定,建議給予海上風電不限電的政策,并由電網公司提供長期全額的購電合同。此外,我國電力交易市場快速發展,電量參與市場交易,同時繳納調峰輔助服務費和細則考核等費用,促使新能源實際電價下降。建議允許上網電價上浮或建議按基準電價收購。
實行配額制下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也是緩解海上風電降本的建議之一。業內專家建議,借鑒英國實施配額制的經驗,即每兆瓦時海上風電取得的可再生能源義務證書大大高于其他可再生能源種類,使企業在證書市場交易中獲得更多補償,解決補貼資金缺口,再逐步退坡。
陸上風電大基地化開發模式對推動陸上風電平價有著重要作用。在海上風電項目上,為有效降低開發成本,縮短建設周期,不少業內專家建議科學組織集中連片開發,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前期、統一送出、統一運維”的模式共建共用陸上集控中心、運營維護基地、送出工程等公用基礎設施,節約、集約使用海域和岸線資源,從而降低海上風電工程總體造價。
技術創新與產業鏈協同是降本關鍵
我國海上風電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發展緩慢到跨越式發展的重大突破。2021年,中國海上風電裝機規模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完整的具有領先水平和全球競爭力的風電產業鏈與供應鏈。這一切都離不開技術創新的驅動力。
首先從前期設計上,海上風電建設環境特殊,復雜的海床環境和多變的氣候條件,使得海上風電需要嚴格的基礎設施和精細的資源勘察進行支撐。前期投資需對海域資源進行全方位評估,提升機組可靠性和抗風險能力,以確保前期投資的轉利能力十分必要。
據了解,提高對海域風資源的評估水平方面,國內風電整機商明陽智能正在研發海上風電的水文氣象數據庫平臺,可以預警海上風資源,并為開發海上風資源提供支撐,將于2022年全面上線。
海上風電提質、降本,更需要開展大量的裝備技術創新。從目前看,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行業頭部企業,均加大了對原創技術的研究投入。此前,國家能源局、科技部聯合印發《“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將“先進可再生能源發電及綜合利用技術”列為重點任務,并提出開展新型高效低成本風電技術研究、開發15兆瓦及以上海上風電機組、研發遠海深水區域漂浮式風電機組等。
在裝備技術創新上,我國制造企業積極行動,例如我國海上大容量機組不斷推陳出新,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以明陽智能為代表的國內整機商已經將單機容量推至16MW。當前,我國海上風電機組主要部件基本實現國產化,達到90% 以上。此外,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的新型傳感技術、高塔筒長葉片技術、數字化技術等都不斷涌現,2010—2020年,我國海上風電度電成本的降幅接近53%。
在運維方面,基于智慧化風機,以及智慧風電場整體解決方案,我國海上風電智慧運維水平不斷提升。以海上風電裝備龍頭企業明陽智能為例,該公司運用數字化及智能化平臺,執行集中運維、智慧管理、無人值守風電場建設,可實現對風場全過程智能化透明化管理,提升管理效能,降低運維成本。
為實現對海上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的統一管理規劃,拉長產業鏈,實現產業多元化拓展,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海上油氣、海水淡化,氫能、儲能多種能源綜合開發利用融合發展等新型產業模式成為探索的方向。今年初,明陽智能廣東陽江沙扒深海漁業養殖實驗區完成首次收魚,開創了世界深遠海抗臺風養殖的先河,探索出了一條“海上風電+海洋牧場”可復制、可推廣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模式。同時,明陽智能還在積極創新推動海洋能源和海洋經濟融合發展,用新技術、新裝備和新模式為中國打造海洋強國提供助力。
要想實現海上風電平價,除了風機自身持續的研發投入,還需要整個產業鏈協同,形成合力。事實上,全產業鏈協同降本幾乎成為行業共識和上、中游產業鏈的共同訴求。
例如,山東省乳山市推動海上風電“鏈式發展”,以海上風電產業作為招商引資主攻方向,今年一季度,舉辦了多場專題招商推介會,依托明陽智能等龍頭企業,還成功招引6家核心零部件配套項目。
業內普遍認為,海上風電產業鏈的集中度和協同度是影響行業成本的重要因素,平價壓力之下,開發商、整機商、設計院、零部件商、施工單位等各方亟需共抓產業鏈,貫通上下游,共同推動平價。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