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蘭高速公路一進入白銀城區,在寬闊的馬路邊,一個題為《鳳之韻》的巨大城雕即展顯在人們的眼前:一只如沐春風的鳳凰正在翩翩起舞!她,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這個礦業城市昨日的輝煌和曾經的困惑;見證著這片熱土上的人們正在進行著的一場艱辛的轉型戰役;同時也翹首期盼著這個城市美好明天的到來!
走近白銀、感知白銀,記者深深體會到:這個礦業城市正在轉型中重新崛起,正在轉型中走向新生!礦竭城不衰,轉型開新路。經過近幾年來在轉型上的大膽探索和不斷嘗試,如今的白銀猶如鳳凰“隉磐”一樣正在“浴火重生”!
“白銀模式”改寫發展難題白銀,猶如其熠熠閃光的名字一樣,曾經走過了輝煌的歷程。白銀市因礦得名,因企設市,是一個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在共和國的歷史上,白銀可謂做出過驕人的業績。1954年9月,國家成立了“白銀廠有色金屬公司”,并列為“一五”期間全國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之一。1956年震驚世界的大爆破,在戈壁荒灘上拉開了白銀創業的大幕。幾十年里的創業中,白銀曾創造了銅硫產品產量和產值利稅連續18年全國第一的輝煌業績,長期享有“銅城”盛譽。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白銀主體礦山進入開采后期,銅資源大幅度減少,有色金屬工業陷入困境。尤其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由于受到資源枯竭與體制轉軌的雙重制約,白銀體制性、結構性、社會性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九五”時期,全市經濟增長跌入谷底。
如何加快城市經濟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擺在白銀人民面前的重大歷史課題,也是歷屆白銀市委、市政府的不懈追求。尤其是2005年以來,白銀把推進城市經濟轉型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不斷加大工作力度,總體上謀劃,分步驟實施,為爭取國家支持、加快推進城市經濟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白銀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一道,不等不靠,奮發進取,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嚴格遵循經濟規律和科學規律,統籌解決“四礦”問題,以經濟轉型為根本,以社會轉型、生態轉型和文化轉型為基本點,創新發展理念,搶抓機遇,創造機遇,在城市經濟轉型方面開展了不懈探索。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四個結合”,即:產學研結合、政府推動與市場拉動結合、自力更生與借助外力結合、改造傳統產業與培育接續產業結合!傲鶄轉變”即:在發展思路上,由過去程式化、一般化推進,向強化政府推動、投資拉動,以項目發展求轉變;在產業發展上,由過去主要依靠傳統產業和初級產品增長,向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資源原材料精深加工轉變;在開發方式上,由相對單一的自我開發,向借助外力求發展、全方位開放開發轉變;在生產力布局上,由相對分散開發,向強化中心城區、開發區和其他重點區域建設轉變;在資金投入上,由相對單一依靠國家投資,向大范圍招商引資、爭取國家投資、啟動民間資金等多渠道轉變;在環境建設上,由單純提供優惠政策,向建設服務型、開放型、法制型政府轉變。通過近幾年的實踐表明:“白銀模式”其中的重要內涵就是“自主創新、不等不靠、科技領先”。白銀市委書記袁占亭深有感觸地說:“在推進經濟轉型中,我們是咬住目標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毫不猶豫地去干,積極大膽地去闖,堅持不懈地去爭。從轉型的初步實踐中我們也深深體會到:政府是轉型的主導,企業是轉型的主體,干部是轉型的關鍵,群眾是轉型的基礎,項目是轉型的載體,創新是轉型的靈魂”。的確,強烈的發展愿望和務實創新的精神成為白銀城市轉型的最大的動力!
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新華社分別將白銀市作為調研聯系基地。
2006年7月,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授予白銀“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范例獎”。國家的關懷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聯合國對“白銀模式”的肯定,極大地鼓舞和增強了白銀人民加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在“聚集”和“裂變”中實現跨越今年3月,國家正式將白銀市列為全國12個首批資源枯竭轉型城市之一。這一消息的發布,無疑給白銀乃至我省的資源型城市帶來了希望的曙光,迎來了持續發展的春天。
然而,就在前幾年,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喝上潔凈衛生的飲用水,對于這個城區的普通居民來說,曾經卻是一件犯難腸的事。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的現實難題,市委、市政府本著對歷史負責、對現實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多還舊賬、不欠新賬,以治理環境污染為突破口,從而奏響了改善民生和全面經濟轉型的號角。2005年3月,市上確定以白銀公司銅冶煉制酸系統改造為突破口,對重點污染源進行治理,同時加快老城區改造和新城區建設,推進大環境綠化。當年,市上在財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拿出6000萬元,占當年本級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多,作為白銀公司銅冶煉制酸系統改造的啟動資金,帶動了國家、省上和企業的投資,從而拉開了爭取國家資金和多方支持的序幕。同年5月,全國人大盛華仁副委員長來白銀視察工作時,市上做了實事求是的匯報,他對白銀公司的污染治理提出了明確要求。同年7月,第七屆中國礦業城市發展論壇在白銀召開期間,白銀市政府發出了“加快經濟轉型,打造和諧礦城”的倡議,得到了全國30多位資源型城市市長的積極響應,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2005年10月,在北京舉辦了“白銀市經濟轉型產學研項目對接會”和“白銀廠外圍找礦院士論壇”,以八大支柱產業為抓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接續產業,使國家部委領導和有關專家對白銀的轉型思路有了深入了解,得到了他們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的全國“兩會”上,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王錫武、任繼東分別提出“將白銀市列為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和“對白銀市污染綜合治理”的建議,兩項建議整合后被列為全國人大委員長督辦的12項重點提案之一。
2007年春節期間,胡錦濤總書記來會寧視察工作時,對白銀資源型城市轉型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高度重視資源型企業的生產與經營,著力改善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白銀的實踐證明: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根本就是著眼于建立經濟支撐,培育發展多元支柱產業,培育壯大接續產業。近年來,市上把培育發展多元支柱產業作為轉型的根本,按照“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模式,堅持傳統產業與接續產業的有機統一,延伸傳統產業鏈條,做強產業,做大基地。市上把加快培育“八大支柱產業”,堅持以產業鏈延伸為突破口,著眼培育強勢產業,選擇好產業發展方向,加快建設“五大基地”。市上一手改造傳統產業,一手抓培育新興產業,一批多元支柱產業蓬勃興起。去年,培育的“八大支柱產業”完成投資46.83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50.35%,實現增加值87.27億元,占到了全市生產總值的43.64%,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今年上半年,全市克服諸多自然災害的影響,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健康發展態勢。據統計,前6個月,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02.5億元,同比增長12.1%。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共完成投資48.12億元,同比增長31.6%,比上年同比提高16.31個百分點。同時,工業經濟繼續保持高位增長,限額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9.22億元,同比增長15.7%;有色金屬、煤炭、化工、電力四大行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2.44億元,對全市工業增長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1至6月,全市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6.96%,一般預算收入同比增長30.37%。
轉型促使了產業的“聚集”;“裂變”打破了結構的單一;科技正在“孵化”著產業的鏈條。在加快轉型中再次騰飛成了全市人民的共識。市上各級領導干部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堅持上下協調、部門聯動,扎實推進城市經濟轉型工作。抓緊抓好項目篩選凝練,堅持把項目凝練作為經濟轉型的核心和爭取國家政策資金支持的關鍵,精選一批產業鏈條長、生成速度快、帶動效益顯著的重大產業項目。目前,市上精心篩選凝練的一批重點轉型項目已經得到了國家和省發改委的重視,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工業、農業、社會事業、生態環境治理等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的重頭項目已全面開始啟動。與此同時,市上著眼于促進社會和諧,認真解決好民生問題。堅持以改善民生為轉型的落腳點,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解決好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解決好就業、就醫、就學、收入、社會保障、物價、住房“七大民生問題”。
培育多元支柱產業是白銀加快推進轉型的關鍵,而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核心是走出單一產業格局,促進多元化發展。白銀從實際出發,確定重點從有色金屬及稀土新材料產業、精細化工一體化產業、礦產業和資源再生利用產業、能源和新能源產業、機械和專用設備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產業、特色農畜產品深加工產業、黃河文化旅游產業等八個方面培育多元支柱產業,在做大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加大科技開發力度,延伸產業鏈,衍生新產業,發展壯大接續替代產業。八大支柱產業成為城市經濟轉型的抓手、發展抓項目的抓手。今年以來,白銀積極對接國家促進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政策,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成立了轉型項目凝練工作組,精心凝練重大項目,共篩選收集10類、578個項目,估算投資3500億元。
東風勁吹帆正揚。白銀,轉型之路才剛剛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轉型的道路依然漫長。我們期待著,白銀,在轉型中發展,在轉型中騰飛!和諧白銀,正在書寫著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綽約風姿和美好畫卷。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冶金網證實,僅供您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