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的內涵就是質量提高”
實現中國鋼鐵強國夢要靠實物質量支撐
2009年1月20日,距離國務院原則上通過《鋼鐵產業振興規劃》僅僅4天,中國質量協會冶金工業分會(以下簡稱冶金質協)下發通知,正式啟動2009年度冶金行業卓越產品評價工作。
“與其說是落實《規劃》,不如說是細化《規劃》中的質量要求。”冶金質協副秘書長潘錦浩坦言:“針對《規劃》提出的一攬子振興計劃,目前我們首要解決的還是鋼鐵的實物質量問題。今年的卓越產品評價就突出了這一點。”
據悉,按照2009年卓越產品評價要求,達到卓越產品的實物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實物質量檢驗數據和國內外同行業標桿企業的質量水平相當;生產線有先進的工藝技術裝備和完善的檢驗檢測設施;標準體系完善;近兩年內,產品經有關的國家(行業)質檢中心或國家認可實驗室型式試驗合格;污染物排放達標,且產品經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無重大用戶質量投訴。
“因為從《規劃》提出振興的幾個方面來看,無論是淘汰落后、聯合重組、技術改造,還是優化布局、加大投資、貼息貸款,總體上都是一個目的:提升鋼材質量,推動鋼鐵產業由大變強。”潘錦浩強調:“強的內涵就是質量提高。”
“幾年前,我們就是鋼鐵大國了,但這個大只是產量大。”據一家中型鋼鐵企業的老總介紹,2005年鋼鐵振興規劃大大提升了鋼鐵產品質量,特別是鼓勵鋼鐵行業新上一批高附加值、低能耗產品,為整個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標桿作用。但從整體上看,目前我國鋼鐵產能已嚴重過剩,出口的都是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圓鋼、鋼錠、線材、板材等產品或半成品。與此同時,中國還需要大量進口鋼材。由此可見,實現鋼鐵“強國”之夢仍然任重道遠。
蘭格鋼鐵網經濟分析師戎鋼博士預計,如果2009年中國經濟能保持8%左右的增速,則全年鋼材消費量在5億噸左右。而從供給方面看,2008年年底,中國鋼鐵產能已達6.5億噸以上。
如何在這種新形勢下,真正做強中國鋼鐵產業?這位老總實話實說:“對于鋼鐵企業來說,《規劃》還只是宏觀的概念,具體的對策還是要企業自己去思考落實。”
比如,作為質量經營的一部分,今年鋼鐵行業已進入污染減排沖刺年,要淘汰1000萬噸落后煉鐵產能。在此之前,鋼鐵行業已經關停了許多小爐,今年如何減?“這其實也是一個質量問題”。
“我個人認為,還是要圍繞在做強優質產品上再動動腦筋。”這位老總舉例,如在工程減排方面,要抓好鋼鐵燒結機煙氣脫硫工程建設;在節能減排方面,淘汰指標一定要圍繞質量內涵進行,切忌大開口;在技術升級方面,可以通過攻克一批技術難題,建設一批示范工程,推動一批企業技術升級,如重點開發一些急需的技術,像鋼鐵水污染物削減技術等。
另外,在出口增長“熄火”和消費萎靡不振的背景下,潘錦浩則建議企業能夠把拿到的資金投入一部分給質量管理部門,用于夯實質量基礎的各項建設工作。
如果說技術是西醫,質量管理則是中醫,發揮作用需有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對于鋼鐵產業來說,保增長,主要就是保質量增長。這是各行業共同的“內需”,需要各行業共同“拉動”。
潘錦浩表示,始于2008年的卓越產品評價工作,其實只是冶金質協提高鋼鐵實物質量的3個拉動抓手之一,另外的兩個抓手包括已經實行了近20年的鋼鐵行業“金杯獎”實物質量評比、質量指標統計工作。前者用于鼓勵實物質量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的企業,后者則通過收集國內各企業質量數據,經過比對來提高鋼鐵實物整體質量水平。
“卓越產品評價應該說是在這兩個抓手拉動下的升級版。”據潘錦浩介紹,提高實物質量已經成為鋼鐵企業的共識,每年都有幾十家企業的上百個產品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2008年,冶金質協在寶鋼等企業調研時發現,企業對鋼鐵產品提出了新的質量要求,用于應對不斷擴散的金融危機。
潘錦浩指出,過去,企業專注于自己的產品生產質量,用戶則更傾向于使用效果。現在,通過掀起實物質量卓越評價,質量的剛性要求會得到進一步顯現,從長遠看,這就是振興鋼鐵企業的終極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