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周前,中國企業赴澳投資連續三筆交易受阻,讓業界擔憂中國企業海外買礦環境變冷。但近日澳大利亞政府“高效率”地接連通過中國企業的三項收購申請,赴澳投資曙光再度重現。不過,專家認為,隨著經濟復蘇,澳大利亞的引資心態已不像今年上半年那樣急切,赴澳投資的環境不可能恢復到幾個月前的水平,赴澳投資已現降溫“拐點”。作為中國企業進行海外礦產投資的主要目的地,澳大利亞對中國企業的投資申請審查在發展經濟與國家安全之間努力平衡。“欲拒還迎”,或許最能形容當前澳大利亞政府這一復雜的心態。 赴澳收購頻遭變故 困惑之際曙光再現 一個月內,三筆交易相繼受阻,無論如何都不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9月23日,武鋼集團與澳大利亞鐵礦石生產商WPG合作開采的HawksNest項目因位于軍事區域,被澳大利亞國防部以“危害國家安全”而不予支持。而在6月,澳國防部以同樣理由阻止了五礦集團對于澳OZ礦業的全盤收購,轉而被迫進行部分收購。據了解,武鋼已于近日與WPG啟動了第二輪談判,希望可以挽回局面,但澳國防部的反對幾乎讓這項交易沒有回旋余地。 9月24日,在“折騰”了4個月之后,四次遞交申請方案的中國有色礦業集團,面對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FIRB)苛刻的審查條件,最終選擇放棄收購澳大利亞稀土礦業公司Lynas。FIRB要求中色將其在交易中的持股比例降至50%以下,并減少其在董事會席位至半數以下,而依照協議,中色將會派駐4名董事。業內人士認為,FIRB提出對中色持股比例的限制,很明顯是針對中國的投資。 10月8日,FIRB推遲了寶鋼集團收購澳大利亞鐵礦石開采商AquilaResource15%股份的申請,寶鋼不得不就該收購案重新向FIRB遞交申請。FIRB此舉再次讓業界大跌眼鏡,因為寶鋼的收購對象只是澳大利亞的中小礦山,且不要求控股地位,如此謹慎卻依然讓FIRB躊躇。 在澳大利亞漸趨收緊的審查環境之外,其他礦業公司的“狙擊”也令中國企業的收購雪上加霜。10月16日,全球最大礦業公司必和必拓發表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將斥資約2.04億澳元收購澳聯合金屬公司的全部發行股份。而在此之前的9月8日,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剛剛與聯合金屬公司達成協議,以2720萬澳元的價格獲得其11.38%股權。同為澳大利亞公司,必和必拓“后來居上”拿下聯合金屬公司的勝算極大。 在上述背景之下,許多有赴澳投資打算的中國企業產生了疑惑:“赴澳投資的’黃金歲月’是不是已經過去了”、“中國企業赴澳投資降溫’拐點’已到”? 困惑之際曙光再現 就在許多中國企業對赴澳投資感到困惑之際,澳大利亞政府卻突然對三項中國企業的投資申請大開“綠燈”。 首先傳來好消息的是兗州煤業(600188,股吧)。10月23日,在三次申請之后,澳大利亞政府終于有條件地批準了兗州煤業斥資35.4億澳元對澳FelixResources公司的收購。為此,兗州煤業需要保證,將通過其在澳大利亞新設的子公司——兗煤澳大利亞有限公司來經營位于澳大利亞的煤礦,且該子公司必須于2012年年底前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上市,屆時兗州煤業必須將其在該子公司的持股比例降至70%以下。 繼而中廣核旗下全資子公司——中鈾發展出資8362萬澳元收購澳大利亞鈾礦開采商能源金屬有限公司70%股權的交易也通過FIRB的審批。幾天后,剛剛受阻的寶鋼收購澳大利亞AquilaResource鐵礦石公司一事也“柳暗花明”,獲得批復。 與此同時,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與澳大利亞金達必金屬公司合資經營的卡拉拉鐵礦石項目也于近日正式收到了澳大利亞政府的環境批復,這意味著該項目已完成了全部政府審批程序,正式進入到施工建設階段。 不過,“我的鋼鐵”網分析師曾節勝認為,兗州煤業獲準放行是因為資源種類不同,煤炭在澳洲的關注度要遠遠小于鐵礦石,同時中國對煤炭進口的依賴度也很小,所以相對來說不是那么敏感。同時也有分析師指出,煤炭、鈾等資源在世界上不存在壟斷性,而且定價也是透明的,這與鐵礦石有所區別。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認為,當前澳方“變臉”應與中國高層領導近日訪問澳大利亞有關,在牽涉到國民經濟的重大產業合作方面,高層推動無疑具有很深遠的影響力。因此中澳政治關系回暖,無疑會使得經濟從中受益。 10月29日至11月1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對澳大利亞進行了正式訪問,并發表了《中澳聯合聲明》。雙方一致認為,澳大利亞是中國長期穩定的礦產和能源資源供應國,中國是澳大利亞有競爭力的商品供應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推進經貿與投資合作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 在聲明中,澳大利亞也明確歡迎中國投資,稱中國對澳投資不斷增長是積極進展,將進一步鞏固中澳經濟關系。同時聲明提到,雙方均將采取積極措施為兩國企業開展貿易和投資合作提供便利,并對近期雙向貿易、投資的增長表示歡迎。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總工程師李新創認為,中國赴澳投資的總體趨勢還是向上的,因為中澳貿易的互補性非常強。 上述這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雖然澳大利亞政府連續通過三項中國投資申請是一個積極的變化,澳立場有所松動,但如果僅此就說明投資環境回暖是不現實的。未來的投資環境應該是一種松松緊緊的常態,一味地將中國企業拒之門外不符合澳大利亞的利益,而面對大量的中國企業前來,澳大利亞政府又不愿意本國礦產資源被控制。如今澳大利亞對前來投資的中國企業也是兩難態度,彼此都要適應這種磨合的變化。 曾經的蜜月期轉瞬即逝 今年上半年,FIRB陸續放行了中國企業在澳投資的幾筆大單子,中國企業赴澳投資的熱情曾一度受到鼓舞。 3月31日,湖南華菱鋼鐵(000932,股吧)集團出資約12.72億元入股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生產商FMG大約17.4%股份。華菱鋼鐵同意接受包括信息分離協議在內的三項附加條件。由此,中國在參股鐵礦石企業、爭取上游原材料話語權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而華菱鋼鐵入股FMG的成功,在當時也讓人們一度看好中鋁注資力拓的交易。 6月11日,中國五礦集團對澳大利亞OZ礦業有限公司12.06億美元的收購,在剔除了最核心的銅金礦資產之后被放行。在力拓毀約中鋁事件剛剛過去一周的背景下,這無疑提振了中國企業繼續赴澳投資的信心。 分析人士認為,中鋁力拓的交易過于龐大,因而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而將目標定位中小礦山,則將大大減輕審批難度,或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方向。 此外,鞍鋼對澳大利亞金達必金屬公司的持股比例增至36.28%的申請也獲準通過。中國有色金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對澳大利亞鋅礦生產商TZN的1000萬澳元投資及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的計劃也順利通過。 彼時的FIRB對中國企業對澳礦山的投資比例未做要求。 在不久前結束的2009年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澳大利亞駐華大使代表孟哲倫透露,中國在過去18個月中對澳大利亞資源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澳政府已經批準將近300億美元的項目,基本上每周就要審核一個有關中國的投資項目。 曾節勝表示,中國企業之所以扎堆投資澳洲礦產,一是因為澳大利亞離中國的海運距離近,同時礦產的質量高;二是因為政治穩定,各種體系也比較完備,中國企業比較熟悉;三是因為澳大利亞的港口、基礎設施相對來說完備,這對礦山開采運輸至為重要。 而于去年年底陷入金融危機漩渦的澳大利亞對中國投資自然是熱烈歡迎。某種程度上,澳大利亞在金融危機中沒有受到如英國、美國那樣的重創,來自中國的礦產需求與投資功不可沒。 不過,蜜月期轉瞬即逝。 澳經濟復蘇不愿讓出“肥業” 10月初,澳大利亞宣布加息0.25個百分點,成為G20中首個“吃螃蟹”的國家,此舉被認為是全球經濟復蘇的征兆。澳大利亞經濟的回暖,使得其對外來資金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 蘭格鋼鐵分析師張琳指出,隨著市場環境的轉好,大宗金屬商品價格的上升,海外礦產業的管理者更加堅定看好由中國等新興市場對資源需求的快速增長為他們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因此除非資金鏈短缺已達到無法正常運營的地步,這些礦主們是不會輕易把自己的“肥業”讓別人來澆灌耕作的。 中國企業一窩蜂地搶灘澳大利亞礦山,終于使得澳大利亞政府和輿情的態度開始發生微妙變化。李新創表示,一窩蜂地到某個國家去投資不是好事,難免會讓對方感到不適,而對中國而言,也不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彼此的關系再好也不行,一定要力求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 9月24日,FIRB高級官員帕特里克·科爾默在悉尼舉行的“澳中投資論壇”上明確表示,希望海外投資者對澳大利亞大型礦業企業的持股比例不超過15%,在新項目上的投資不超過50%。他還特別向中國企業建議,在與澳企簽署合作協議之前,最好先向有關咨詢機構了解獲批的可能性。 同樣在今年9月,澳大利亞開始實行新的投資管理條例,外來投資者的投資金額如果在2.19億澳元以下,持股比例在15%以下,則可免于FIRB的審批。不過,此舉只是針對私人投資者而言,對于國有企業的嚴格審查沒有放松。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毋庸諱言,這兩項政策均是為中國海外投資礦產的主力軍——國有企業量體裁衣。 同時,受益于大宗金屬商品的回暖,全球其他礦業公司的經營狀況也大為改善,中國企業已經不是惟一的資金提供方。必和必拓首席商務官卡爾德隆曾表示,公司目前擁有大約180億美元的現金,且將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外加一部分貸款來收購大型競爭對手。目前,必和必拓已鎖定了4-5個潛在收購目標,這些公司均是采礦業、石油業以及天然氣行業的大型公司。據了解,必和必拓將在未來12個月內有所行動。 在最后時刻不得不與中色取消交易的澳Lynas礦業公司,在失去中國資金后并沒有立馬陷入困境,而是在很短時間內就找到了一家美國公司對其進行注資,且美國公司的投資也無需經過FIRB的審批。這或許也是目前FIRB敢于拒絕中國企業前來投資的底氣所在。 澳方戒備中仍持歡迎態度 從市場互補的角度來看,中國和澳大利亞在經濟上是天然的雙贏模式:澳大利亞擁有豐富礦產,但缺少資金;中國不僅能夠提供資金,本身就是最大的市場。 分析人士表示,當前澳大利亞鐵礦石資源多集中在基礎設施缺乏的偏遠內地,因此澳大利亞礦商急需資金開采新礦、興建鐵路及港口。一位曾在澳大利亞對小礦山有過考察的業內人士表示,澳方對于礦業公司的直接用戶——鋼鐵生產企業前來投資還是持歡迎態度的,而對于來自中國的資源公司的收購則較為謹慎。 “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監徐向春表示,盡管大宗金屬商品市場回暖,但中小礦企對于資金的需求依然是非常急迫的。它們大多是處于投資、勘探以及開發的前期,急需與資金雄厚的中國企業合作。張琳也認為目前中國企業海外買礦的蜜月期并未結束,當前的困境可能只是一個短暫的階段。 這一點在2009年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可以看出幾分端倪,盡管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未能出席,但是眾多國際中小礦商仍是趨之若鶩,希望能夠尋找到中國買家。且澳大利亞多個礦產資源豐富的州政府官員也在大會上竭力向中國企業推介礦產資源。 占據澳大利亞煤出口量40%的新南威爾士州一位礦產資源部官員在會上表示,外來投資者將很容易獲得土地勘探使用權,只需通過競標即可。這位官員特別強調,能否成功中標不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同時,對正在經營的礦山進行產權投資,或者購買當地上市礦業公司股份也都持歡迎態度。 澳洲采礦與勘探公司聯合會行政總裁西蒙·本尼松強調,在澳大利亞只有一些重要礦產資源投資和開發需要通過FIRB的審批,而大部分項目的審批權歸屬當地州政府,對外來投資基本沒有限制。 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高級貿易委員唐杰夫與會時也表示,澳大利亞對外來投資者的開放態度是不變的。 徐向春認為,面對密集的中國投資者,澳大利亞政府的這種限制性措施可以看做是本能的自我保護反應。究竟這種反應是合適的還是過度的,還需澳大利亞政府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內仔細權衡。如果其認識到中國企業的投資沒有控制到澳大利亞的礦產經濟,只是為了保證礦石資源的供應,當前的這種限制性措施還會慢慢調整。 中國企業迎難而上 日前,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發布統計數據,自2009年以來,中國對外礦業收購行為中,有60%案例的目標國是澳大利亞,32%流向了加拿大,可見中國企業投資對礦產成熟領域的依賴。 張琳表示,雖然中國企業在同一時間頻繁現身澳大利亞等礦產豐富國家容易產生不利影響,但中國企業能夠走出去的地方也只有澳大利亞、加拿大了。這是中國首要,也是最好的選擇。因此,中國企業需要做的是如何與當地政府機構進行卓有成效的溝通,化解他們的疑慮和擔心。 安永澳大利亞采礦業主管合伙人MikeElliott表示,對當地情況的了解不足意味著中國企業可能會喪失在全球采礦和金屬行業的投資機會。盡管中國企業擁有投資資金,但在識別投資目標、進行談判以及與當地監管機構和其他利益關聯方打交道等方面,還需要更好地利用當地專家。安永同時指出,來自日本、印度對資源的爭奪及資源擁有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也是中國投資者需認真考慮的挑戰。 對此,張琳認為,中國企業收購需要做好前期工作,包括勘查、溝通、談判等,從而可以在一開始就安撫當地的不安情緒。同時,中國企業海外收購要低調進行,不要在前期就炒作起來,一方面調動起對方的敏感情緒,另一方面也推漲了目標企業的收購金額。 與此同時,在拉美、非洲多點布局,而不是一味地涌向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重要補充。事實上,中國的一些鋼廠這些年在非洲、南美以及東南亞等地區一直在尋找買礦的機會。 在失手Lynas之后,中色集團斥資5000萬美元順利完成了對贊比亞盧安夏銅業公司80%股權的收購。同時,其旗下的中色國際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562萬英鎊收購英國礦業公司恰拉特黃金公司19.9%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 李新創指出,“走出去”戰略是長期趨勢,盡管其中有挫折,但需要冷靜分析,因為礦業方面合作的影響因素非常多,政治、經濟、利益集團以及民眾社區都能對最后的結果產生作用。大小交易都有成功和失敗,不能一概而論。 李新創同時表示,海外投資的難度是顯而易見的。在國內實行跨區聯合重組都是件很難的事情,何況海外投資。因此,中國企業不要一聽說有一家不成功了,就一哄而散;一聽說成功了,就又歡呼雀躍。中國企業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適應。 鼓勵民營礦企出海 分析人士指出,鼓勵、放開中國民營企業赴海外買礦,也是未來應該考慮的方向。 相比澳大利亞政府對中國國有企業的顧慮,中國民營企業在實施海外礦產投資時則面臨著較為寬松的審查環境。為此,近期已有民營礦業企業呼吁政府為民企開通海外收購審批程序的“直通車”,因為當前中國民營礦企在進行海外收購時所面臨的審批時間過長,從而錯失了不少機會。 日前,民營礦企四川漢龍集團與澳大利亞鉬礦有限公司簽訂了開發框架協議,漢龍擬出資2億美元收購該澳大利亞公司55.3%的股權。漢龍表示,事前已經跟澳大利亞政府做了溝通,整個項目有把握能夠最終落實。 張琳表示,國內民營礦企“走出去”將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因為民營礦企有著自身的優勢,審批起來不會太過繁瑣。但同時民營礦企資金往往不夠,因此需要國家在政策上多加扶持。 此外,中國企業當前的海外礦產投資缺乏統一性和協調性,甚至展開無序競爭,這也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急需改善的地方。 徐向春表示,中國企業需要花較長時間了解礦產所在地的情況,熟悉主要礦產的歸屬關系,在慢慢地介入以后,才能更有針對性。他認為,目前的密集出海圈礦,其實反映出中國企業的前期工作做得不夠,對海外投資缺乏長期性的戰略計劃。因此一看缺礦了,才紛紛行動,客觀上造成了一窩蜂的海外投資現象。 曾節勝指出,未來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最好是能夠由政府出面統一協調,或者是幾家大的企業聯合起來共同投資。但曾節勝也坦承,這種操作的難度很大,還是需要一個經歷的過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