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冶金】中國鋼鐵行業進入落后產能淘汰“加速年” |
(時間:2010-2-25 10:50:40) |
鋼鐵行業進入落后產能淘汰“加速年”。2月22日,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獲悉,國務院7號文件《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下稱7號文)已于日前出臺。國務院明確,2011年前,鋼鐵企業高爐有效容積400立方米以下,轉爐或電爐公稱容量30噸以下(不含特殊鋼電爐)產能將被全部淘汰。 專家分析稱,此舉意味著,中小鋼鐵企業將大量出局,其中,為數眾多的民營鋼鐵企業將不得不遭遇生死劫。 兩年“大限”將至 22日獲悉,目前7號文已經下發到部分司局級干部手中,但尚未向社會公布。工信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說,7號文出臺的日期是春節前夕的2月6日。此前的2月5日,工信部副部長苗圩曾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2010年理事擴大會議上表示,與鋼鐵行業落后產能淘汰相關的文件即將出臺。 上述負責人同時透露,7號文結合《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確定了落后產能淘汰的時間表,即2011年前,鋼鐵企業高爐有效容積400立方米以下,轉爐或電爐公稱容量30噸以下(不含特殊鋼電爐)產能將被全部淘汰,同時將嚴格市場準入。 這意味著,對于不符合要求的鋼鐵行業落后產能來說,僅剩下不到兩年的時間。另外值得關注的是,苗圩表示,由工信部起草的《鋼鐵行業兼并重組指導意見》(下稱重組意見)也已經基本成形,即將出臺。 不過就此,中鋼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單尚華22日表示,目前各方意見還沒有完全統一。 按照國務院此前已出臺的《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嚴格控制鋼鐵總量,加快淘汰落后。嚴格控制新增產能,不再核準和支持單純新建、擴建產能的鋼鐵項目,所有項目必須以淘汰落后為前提。2010年年底前,將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產能5340萬噸,20噸及以下轉爐、電爐產能320萬噸;2011年底前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30噸及以下轉爐和電爐,相應淘汰落后煉鐵能力7200萬噸、煉鋼能力2500萬噸。 國務院要求,實施淘汰落后、建設鋼鐵大廠的地區和其它有條件的地區,要將淘汰落后產能標準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爐及相應的煉鋼產能。 苗圩表示,鋼鐵行業兼并重組要在全國范圍內鼓勵發展三到五家產量在5000萬噸以上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目前全國大型鋼鐵企業有10家。不過,不能一步全部集中,可同時發展六到七家1000萬—3000萬噸級的較強實力的鋼鐵企業。 根據工信部日前公布的《現有鋼鐵企業生產經營準入條件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產能在百萬噸以下的普通鋼企和50萬噸以下的特鋼企業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工信部相關部門負責人士表示,對此,目前爭議也比較大,方案還未最后確定。 有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產能在百萬噸以下的普通鋼企和50萬噸以下的特鋼企業,約有300多家,且多數為民營企業。多位專家認為,不管最后方案如何,鋼鐵行業洗牌已成定局。在這一輪大洗牌過程中,包括為數眾多的民營鋼鐵企業在內,中小鋼鐵企業將面臨生死考驗。 產能“黑戶”謎局 在前述中鋼協2010年理事擴大會議上,工信部副部長苗圩透露了一個驚人的數據。他說,目前,中國未經中央審批的鋼鐵產能高達3億噸。也就是說,以2009年全國生產粗鋼56784.24萬噸衡量,產能“黑戶”相當于中國年粗鋼產量的半壁江山。 中國到底有多少家鋼鐵企業項目未經中央審批?中鋼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單尚華表示“說不清”。他說,100萬噸以上規模企業比較清楚,但問題是小企業太多,難以統計。 但單尚華提到一個時間界限可供參考。他說,自2000年以后,中央基本上就沒有辦理過鋼鐵項目的審批手續,凡是這一期間上馬的鋼鐵項目基本都屬于未經中央批準的項目。他告訴說,3億噸產能“黑戶”比較復雜,雖然未經中央批準,但可能經過縣市級或省級政府批準。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受利益驅動,一些中小鋼鐵企業在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依然盲目擴大產能。單尚華表示,大鋼鐵企業也不是所有項目都經過中央審批。中鋼協有會員近80家,鋼鐵產能占行業比重約80%。這表明,未經中央批準的項目主要集中在規模企業之中。 苗圩說,“為提高產業集中度,未獲得‘準生證’的3億噸鋼鐵產能,可以兼并進入已有大型鋼鐵企業。對于一些沒有經過中央政府審批的項目,這些企業不能作為兼并的主體,但是可以作為被兼并的對象。”以此來看,像沙鋼這樣產能上千萬噸但未獲得“準生證”的民營鋼鐵企業也有可能成為被兼并的對象。 產能“黑戶”被兼并最終合法化,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愿意被兼并。單尚華認為,上述意見僅代表工信部給3億噸產能“黑戶”指出了一條出路。他說,事實上,鋼鐵企業的兼并重組涉及發改委、環保部和國土部多個部門,意見很難統一,這也是《鋼鐵行業兼并重組指導意見》至今尚未出臺的原因。鋼鐵產能“黑戶”去向仍然是一個謎局。 鋼企“出海”新路 中鋼協前不久公布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粗鋼表觀消費量出現年增1億噸的創記錄增長。同時,中國鋼鐵產量和消費量占全球比例也大幅度升高,約占據全球總量的一半。越淘汰落后反而越促使產能增加,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大怪圈。 去年出臺的《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截至2008年底,我國粗鋼產能達到6.6億噸,超出實際需求約1億噸。盡管目前對這一數據業內有不同的看法,但鋼鐵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專家委員、英國金斯敦大學客座教授金思宇先生認為,中國鋼鐵行業去年消費量的增長主要得益于房地產業、汽車業以及4萬億擴大內需刺激計劃的拉動。“工業品市場是呈周期性變化的,適度過剩并不見得是壞事。”盡管如此,他認為,中國鋼鐵行業正面臨四面楚歌。 金思宇說,到2015年,全球產能過剩將達到一個高點,如果中國鋼鐵行業繼續盲目擴張,非常危險。“中國鋼鐵產能過剩是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問題。”他說,要實現突圍,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是立足國內,調整結構;二是眼光向外,尋找出路。對于3億噸產能“黑戶”應該給一條出路。“即使是超生的孩子,也不能把他掐死。” 他認為,中國鋼鐵行業應對產能過剩必須堅持“走出去”,走海外產能轉移之路,即必須告別以低水平產品出口為主的模式,實現由產品出口向產能輸出轉變。比如可以與建筑行業合作共同開辟海外市場,重點考慮發展中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的需求。 “中國鋼鐵行業現在必須及時進行調整,否則就來不及了。”金思宇說,隨著信貸政策乃至貨幣政策的收緊,一旦產品價格大幅下跌,未調整的企業可能將面臨砸鍋賣鐵或者死掉的境地,中小企業尤其難逃厄運。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