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冶金】青海大柴旦鉛鋅等有色金屬開發循環利用見聞 |
(時間:2010-6-30 9:46:53) |
作為最先打響柴達木資源開發第一炮的老工業基地大柴旦,在過去五十多年間為我國冶金、建材、石化、民用化工工業奉獻出一批批原材料的同時,也留下了數量巨大的貧礦和廢渣。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立以來,大柴旦人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走出了一條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科學發展之路,使昔日污染環境的殘渣廢礦變成“金”。 有關資料顯示,大柴旦鹽湖硼資源總儲量達406萬噸,經過幾十年開發,目前保有量仍有300多萬噸。為了把這些低品位的硼礦和大量廢渣“吃干榨盡”。近幾年來,大柴旦工行委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堅持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為指針,主動幫助企業爭取國家、省有關部門礦產資源保護配套資金支持,并積極鼓勵企業與相關科研院所“聯姻”,借“腦”引智,開展聯合攻關活動。針對青海中天硼鋰礦業有限公司工藝落后、產品單一、資源消耗高、生產效率低的問題,大柴旦工行委全力以赴跑項目,爭取國家專項資金500多萬元,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投資2960萬元新建生產車間,引進先進的酸化法硼酸生產新工藝。這項工程今年投產后,每年將新增硼酸生產能力1.5萬噸、無水硫酸鎂5萬噸,新增產值8855萬元,通過循環利用不僅實現了廢液零排放,每年還能吃掉廢礦10萬噸。 在大柴旦的錫鐵山工業園,青海創新礦業開發有限公司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工地上,吊塔林立,機聲隆隆,一座座高樓、車間正在拔地而起。公司負責人介紹說,我們按照“開始即循環,生產即清潔”的要求,以鉛鋅尾礦、鉀肥原料,以環環相扣的產業鏈條為紐帶,推動產業間的相互融合。通過新增余熱回收、洗滌凈化、制酸尾氣回收、污水回收利用裝置和年產14萬噸蒸氣余熱鍋爐、熱電廠。投資1億元建設年產15萬噸的磷酸一銨生產線,使企業每生產1噸硫酸就能回收利用1.5噸蒸汽,既保證了硫酸生產的達標排放,余熱也變成了巨大的電能,由此一來,不僅一年節約3.2萬噸標煤,還新增磷酸生產能力4萬噸。在此基礎上,他們又投資30.5億元建設年產10萬噸環乙酮、1萬噸乙內酯、3.5萬噸環氧丙烷、6萬噸生物降解塑料項目。工程全部建成后,每年將吃掉17萬噸鉛鋅廢渣,由此一來,錫鐵山鉛鋅礦產生的尾礦全部轉化成高附加值產品,殘渣、廢氣、廢水做到了“吃干榨凈”,每年還能為國家創造10.75億元的利稅。 在西部礦業錫鐵山鉛鋅礦生產一線,如何提高鉛鋅礦資源利用率,一直是這里的技術研究重點課題。近幾年來,他們采取“以我為主,借腦引智,橫向聯合”的辦法,集中精兵強將開展聯合攻關活動。去年4月,在中冶長天國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的支持下,創新鉛鋅礦開采工藝,采用分段穿孔、一次爆破、階段出礦的空長法回采頂柱新工藝,對過去2942中段采場空區間的采留間頂柱進行復采,已回收原礦20.48萬噸,使礦山貧化、損失指標在14%的基礎上又降低了一個百分點,直接為公司創造經濟效益780萬元。 如今在大柴旦鹽湖,大華化工有限公司圍繞提高資源利用率開展的技術創新活動更是獨具特色,成效喜人。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能循環”的企業發展總體思路,該公司在中化集團中藍連海設計研究院的支持下,針對鹽湖晶間鹵水的特點,獨創了強制蒸發——分解結晶法提取氯化鉀、兌鹵脫鈉——控速分解結晶法提取氯化鉀、鉀混鹽礦浮選提取氯化鉀,“三馬駕轅”生產新工藝,與以往單一選礦的工藝相比選礦回收率提高2倍,生產尾液除可回收大量的細晶礦外,老鹵又成了提取硼、鋰、溴產品的主要原料,通過三種工藝的關聯工藝的聯合運用,氯化鉀回收率達到75%以上,實現了污廢水等有害物質的零排放和生產即清潔目標。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