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江第一隧”采用了世界領先的、有別于傳統隧道的通風、排氣模式,以確保通排效果達到最佳狀態,并盡可能地減少環境污染。
武漢長江公路隧道總設計師、鐵道部第四勘察設計院高級工程師肖明清介紹說,傳統的隧道廢氣(如汽車尾氣、火災引發的煙塵等)的排放,都通過從隧道兩端的出入口外排,對周邊環境影響大,通排效果也差。特別是遭遇火警時,煙霧往出入口排放,會對人群疏散造成影響。
武漢長江隧道在建成的過程中,同時建有兩座高達40米的風塔。兩座風塔直接與隧道頂部的數臺大功率抽流風機相連,隧道內產生的廢氣將通過抽流風機向上輸向風塔,再由風塔排向40米的高空,經過稀釋后擴散,噪聲及空氣污染均可大幅下降。
據介紹,因為長江隧道長度較長,在排氣、通風的環節,設計采用了“射流風機縱向誘導通風模式”加“重點排煙”的舉措,以確保隧道內良好的通風環境。即通過風機“接力”的方式,將富含氧氣的新鮮空氣,通過一臺臺射流風機的傳接,快速、及時地輸送到隧道各個角落。
同時,考慮到隧道內的廢氣在排放的過程會產生熱量,空氣在流通、清污的過程中必然招致“溫升”,即靠近隧道出口處的溫度會急劇升高,甚至可達到40攝氏度至50攝氏度。為此,長江隧道的設計,除確保良好的通風環境外,還特別采取了在隧道內部噴灑“細水霧”的方法,并在多個斷面形成“霧簾”,讓霧滴在揮發過程中把熱量帶走,對隧道內部進行適度降溫,以保證其環境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