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中企創造中美新能源領域合作佳話 |
(時間:2015-9-1 8:46:29) |

A123系統公司員工在做鋰離子電池質檢
萬向美國公司在美國收獲的部分獎項
中國萬向集團子公司萬向美國公司是進入美國市場較早并具有一定規模的中資企業。在奧巴馬政府大力推動美國“制造業回流”之前,這家以汽車零部件銷售起家的公司就早已在被稱為“鐵銹地帶”的美國中西部地區穩穩扎根。2013年初,萬向美國公司因為收購美國鋰離子電池制造商A123系統公司(以下簡稱A123),讓“中國企業收購美國高新技術企業”話題成為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焦點,也成為中美在新能源領域合作的佳話。近日,記者走進萬向美國公司,探訪這家中資企業和美國先進電池制造商是如何聯手打造全球化時代共贏故事的。 保留了A123擁有約100名科學家的研發部門 馬薩諸塞州小城沃爾瑟姆是原A123公司總部所在地,這座小城是北美洲工業革命早期的重鎮之一,有著“鐘表之城”美譽。萬向在收購A123后保留了擁有約100名科學家的研發部門。研發團隊在被收購后繼續承擔著整個電池制造廠“大腦”的功能。 愛德華是A123電池研發化學團隊的高級工程師,在沃爾瑟姆工作和生活了近20年。他告訴記者,“沃爾瑟姆有著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距麻省理工學院只有不到半個小時車程,研發中心會經常邀請麻省理工學院汽車電池俱樂部的同學來展示項目,我們能看到這個領域最好的學生在研究什么,以及他們對A123有什么想法”。 雖然有著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且得到美國能源部2.49億美元的支持,A123公司卻受到市場需求不足等因素掣肘,公司運營一度難以為繼。杰夫·凱森是一名在A123工作了6年的高層員工。他告訴記者,A123破產時,面對眾多收購競爭者,A123管理團隊看中了萬向公司在電動車電池領域的長期戰略規劃,“這種戰略性投入是其它華爾街收購團隊不具備的。從三星、LG和松下等世界知名電子公司的經驗來看,電池的研發和制造需要有長期投入的雄厚資金實力才能承擔。”凱森說。 依靠科技進步保持與行業技術發展前沿并進 中資企業收購美國高新技術公司在美國一度遭到質疑,但由于公司迅速做出戰略調整并恢復產能,這些疑慮逐漸消去。“一個重要轉折點是2013年10月,在A123被收購的9個月后,萬向將其所有的電池制造業務交由A123承擔。這是雙方建立互信的重要里程碑。”凱森說。 今年6月1日,A123宣布將在未來三年將全球產能翻倍,提高到150萬千瓦時,這意味著未來萬向將繼續在此領域投資擴廠。與任何高科技制造業一樣,業內人士用“觸目驚心”來形容電池領域技術的日新月異,一個小技術突破就可能帶來上億美元的風險投資。萬向在收購A123后作出了一個頗具遠見的決定,即把承擔產業研發功能的A123實驗室的技術資源向社會開放,與20多家前沿電池技術公司建立互利的商業模式,成立一個名為“A123創業技術項目”的行業孵化器,通過向別的企業提供實驗設備、測試能力、技術輸出、聯合開發、委托授權等形式實現。萬向美國公司總裁倪頻認為,要保持與行業技術發展前沿并進,只能依靠科技進步,這樣才能在未來掌握話語權。 在萬向美國公司的芝加哥總部,記者看到了美國政府和行業協會頒發給萬向美國公司的眾多獎杯,它們記錄著萬向美國公司從1994年創業至今的扎實奮斗歷程,其中就有萬向收購A123鋰離子電池制造商后,由美國《研發雜志》頒發的2014年全球頂尖100家研發公司的獎杯和底特律一家當地報紙頒發的“最佳創新公司”獎杯。 中美經濟互補性為中國對美研發投資提供土壤 倪頻告訴記者,從硬性技術角度來說,收購A123鋰離子電池制造商確實讓美國技術和中國市場進行了有效嫁接,在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發展過程中,提高了中國工藝設計能力和產品創新開發能力。倪頻將A123“滿血復活”的原因歸結為中美經濟的互補性和清潔能源領域的發展為企業帶來的機遇。他表示,中美經濟發展階段的差異性和經濟結構本身的差異性給企業并購提供了天然土壤。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柯偉林將萬向收購A123的成功案例寫入哈佛商學院教材。柯偉林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應將其看做一個全球化企業。萬向在早期的汽車零部件核心業務中就很注重研發,后來通過收購的方式增強其研發力量是一個全球化的企業應該做的事情。” 近年來,中國對美投資的增長,尤其是對美國研究實驗室的投資增長引起了美國各界的關注。今年5月由美國榮鼎集團和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共同發布的一份名為《新鄰居——由行政片區看中國對美投資》的報告顯示,目前有包括萬向、百度、長安汽車、華為、聯想、蘇寧等在內的中資企業在美國有研發業務。報告指出,中企是美國創新和競爭力的貢獻者,美國的創新環境、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人才資源是吸引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研發活動的三大關鍵因素。 柯偉林指出,中國企業赴美在研發上的直接投資仍處于起步階段。他認為中美的研發合作應從大學開始,從創新的最初環節開始,共同培養人才。柯偉林說,今年在華盛頓州由清華大學、華盛頓大學和微軟公司合作創建的全球創新學院就是一個好例子。值得指出的是,萬向美國公司自奧巴馬政府提出“十萬強計劃”開始就積極參與,自2012年以來已經投入超過525萬美元,與芝加哥地區最負盛名的西北大學、芝加哥大學等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支持了超過600名美國學生前往中國學習。 未來,收購了美混合動力汽車品牌菲斯克的萬向將進軍電動汽車制造領域。相比于豐田等世界一流的汽車制造企業,萬向在研發的比例上仍有較大差距,但倪頻認為,未來10年,政府對清潔能源汽車的政策扶持和汽車互聯網化所帶來的變革,讓萬向有信心能夠在新一輪技術革新中“彎道超車”。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