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節能】實現綠色發展 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
(時間:2011-4-22 11:05:38) |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有關專家表示,“十二五”規劃綱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其中一大亮點就是首次把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寫入綱要中,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作為約束性指標,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和“十一五”規劃綱要相比,“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中,資源環境類指標變化非常大,要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億畝;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除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這一約束性指標外,還新增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約束性指標;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在原來的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兩個子約束指標基礎上,新增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別減少10%;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 專家認為,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的時期,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遠未完成,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任務艱巨。如何化解經濟發展對資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賴,跨越資源、能源的瓶頸是我國當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我們必須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全面實行資源利用總量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各類資源保障程度。 同時,實現綠色發展,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也是建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基礎之上的,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健全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貫穿于生產、流通、消費、建設各領域各環節,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加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力度 我國是人口大國,但人均占有資源少。2007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顯示,我國擁有世界第3位的煤炭探明儲量,第11位的石油探明儲量,但人均能源資源探明量只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51%,其中煤、石油和天然氣分別是世界人均的70%、11%和4%。 專家表示,目前我國能源加工、轉換、儲運與終端利用的綜合效率提高空間很大,工業領域是我國主要耗能大戶,節能減排空間很大,要大幅度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以解決我國可持續發展中合理利用資源和防治污染這兩個核心問題。 因此,一要深入抓好節能降耗。要綜合運用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匯等多種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嚴格用能管理,加快制定能源發展規劃,明確總量控制目標和分解落實機制;要實行資源利用中的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各類資源保障程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二是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綜合治理,明顯改善環境質量;強化污染物減排和治理,防范環境風險,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強水利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有關專家表示,實現綠色發展,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加大政策措施的支持力度,健全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要優化能源結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資源環境稅費制度,健全節能減排法律法規和標準,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同時要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推動形成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