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廣州陽山縣:14個光伏扶貧電站“照亮”3275個家 |
(時間:2017-7-5 9:36:03) |
6月30日上午,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對口幫扶清遠市陽山縣建設異地光伏扶貧電站并網發電儀式在國際生物島舉行。 記者從現場獲悉,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異地光伏扶貧模式開創了全省先河。它突破了光伏扶貧項目選址難的困境,探索出了可持續的精準扶貧新模式,讓陽光變成真金白銀,溫暖貧困群眾。 據悉,生物島異地光伏扶貧電站的投產,意味著該區在陽山縣內援建的14個光伏扶貧電站已全部“點亮”,每年的收益達3000萬元。將幫助全縣7000多個相對貧困人口全面脫貧。 光伏扶貧電站讓7000多名貧困人口脫貧 據了解,異地光伏扶貧模式是在扶貧點以外的且適合進行光伏發電條件的地方,建立起光伏發電收益項目,并將收益資金撥給扶貧點進行扶貧的新模式。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本次異地光伏扶貧項目在生物島的3棟廠房天臺,總建設面積8000平方米。使用太陽能集熱板組建光伏發電站進行發電,并將線網并入南方電網及工廈線網。根據“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原則,實現了即時發電即時有收益。收益資金采取每月一結的方式給到陽山縣的貧困人口。 截至6月30日,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援建陽山縣的已有14個光伏扶貧電站投入使用。 現場的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每度0.98元計算,扣除運營成本后,14個發電站預計每年的收益達3000萬元,屆時將助力陽山縣的8鎮35村3275戶7871個相對貧困人口如期全面脫貧。 據悉,該光伏發電項目資金將首先優先解決貧困戶收入問題。小江村擬成立合作社,將符合資格的貧困戶納入合作社,以年底或每半年底分紅的形式按照實際收益進行發放,初步測算每年每人收益3000多元。 早在今年4月26日就開始并網發電的陽山縣小江村光伏扶貧電站是廣東省首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 黃埔區駐陽山工作組組長瞿桂宗介紹,電站并網投產后,不僅小江村79戶188名貧困人口每年可以增收3500元,村集體收入每年預計超過10萬元。 “現在還只是小江村光伏電站一個項目產生收益,14個光伏扶貧電站啟動后,將帶來更大、更持續的收益。可能我睡一覺,又多了一個貧困戶脫貧。”一名黃埔區駐陽山縣扶貧干部如是說。 異地“借光”扶貧探索可持續幫扶新路子 記者了解到,廣州國際生物島異地光伏電站總投資約560多萬元。經估算,該項目年收益總額約為投資總額的20%,預計5年便可收回成本,收益周期約為25年,年收益可達12%。 而且,光伏發電項目受益長達20年以上,屬于一次投資,長期受益的項目,貧困戶可以長期從中獲取穩定的收益。 然而,光伏扶貧雖然好,但是實施過程中困難也不少。項目選址是一個“老大難”。比如,符合供電并網要求的電站選址不一定符合國土、林業用地規劃;符合國土、林業用地規劃的電站選址不一定符合供電并網要求。 項目落地方面,傳統光伏扶貧模式也有頗多限制。例如,很多貧困戶的屋頂比較簡陋、承重不夠,存在安全問題;集中式電站一般由企業和政府合資建設,很大部分收益歸了企業,貧困戶受益比例比較低等等。 對此,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另辟蹊徑,利用區內高樓林立,許多園區、企業樓頂處于閑置狀態。此次項目選址在生物島標準產業單元,不僅盤活閑置樓頂資源,也為解決光伏扶貧項目建設用地難問題做出了有益探索。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