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劉漢元:市場化機制或政策性措施皆可解決光伏補貼資金問題 |
(時間:2018-3-8 9:02:51) |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優化能源結構,煤炭消費比重下降8.1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 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表示,在這場“空氣、環境和生態脫貧”的攻堅戰中,發展以光伏、風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是贏得戰役的主力軍。 近十年來,光伏發電成本已下降了90%,全面實現平價上網的曙光已經出現,補貼并不會無限擴大。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負責人表示,力爭在2020年實現光伏發電用電側平價上網并盡早實現發電側平價上網。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報告顯示,我國光伏發電更大規模應用后,在2020年前后即可實現平價上網、不再需要補貼,此前已建成項目的補貼將在2022~2025年間達到峰值,補貼金額在1000~1750億元之間。據統計,2008~2017年,國家共計為煤電脫硫脫硝補貼了超過1萬億元,平均每年的補貼都在1000億元左右。劉漢元提出,為了從根本上破解我國霧霾問題,兌現我國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作出的莊嚴承諾,實現我國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保障光伏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國家完全有理由、有必要、也有能力支撐產業發展過程中所需的這部分補貼。 對于光伏補貼資金問題,劉漢元建議通過市場化機制或者政策性措施來解決。市場化機制方面,建議全面推行碳稅政策,同時輔之以“綠證”制度。按我國每年消耗40億噸煤炭計算,燃燒這些煤炭將排放100億噸左右的二氧化碳,如對每噸二氧化碳征收10~20元的碳稅,我國每年可征收1000~2000億元資金,將有效解決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問題。 此外,通過收取碳稅還能進一步增加碳排放成本和費用,從而促使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費逐漸減少乃至消失,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霧霾及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劉漢元認為,如果在當前減稅輕負的大背景下,不適宜立即開征碳稅,只要以足夠的高度去認識,也能夠從現有財力里作出有效安排,通過政策性措施予以應對。從2008年至今,國家為防止污染氣體排放,已為煤電脫硫、脫硝補貼了10年時間,投入了超過一萬億元資金。“我國財政也完全有能力支撐其峰值時每年1000~1500億元的補貼金額。因此,無論運用市場化機制還是政策性措施,我們都有能力、有條件解決補貼的資金來源問題”。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