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5月23日從市能源局獲悉,經過對全市9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駐村實地勘察選址,平涼市共落實光伏扶貧電站場址43處,目前正在開展各項前期工作,力爭6月上旬開工建設。 據了解,在光伏扶貧電站選址過程中,平涼市充分考慮貧困人口分布、電網接入及項目用地等要素,量體裁衣,因地制宜選擇電站建設場址。43處電站場址中,崆峒區7處,靈臺縣24處,靜寧縣12處。 國家“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指標下達后,平涼市積極爭取到省預算內基建資金929萬元,用于貧困縣光伏扶貧項目補助。其中,崆峒區293萬元,靈臺縣293萬元,靜寧縣343萬元。 通過采取統籌整合涉農資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資金、幫扶單位扶持、社會團體捐贈等途徑,各縣區多方籌措落實了項目配套資金,目前正在嚴格按照《光伏扶貧電站管理辦法》的要求有序開展各項工作。 光伏扶貧主要是在住房屋頂和農業大棚上鋪設太陽能電池板,"自發自用、多余上網"。也就是說,農民可以自己使用這些電能,并將多余的電量賣給國家電網。通過分布式太陽能發電,每戶人家都將成為微型太陽能電站。 光伏扶貧主要有光伏地面電站、光伏大棚電站和屋頂電站三種模式。光伏大棚除利用頂部發電外,棚下可開展林下經濟,提高復種指數,改變種植模式,如蔬菜種植;也可進行家禽家畜養殖等,全面推進產業升級。同時,利用旅游資源優勢,開展生態采摘、農家樂等旅游項目,提高設施附加收入。紅棗"光伏大棚"的出現,為扶貧開發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