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加速突破技術壁壘 光伏產業走向提質增效新階段 |
(時間:2018-6-5 9:28:58) |
《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出,今年暫不安排需要國家補貼的普通光伏電站建設。當前光伏產業發展的重點需要從擴大規模轉到提質增效、推進技術進步上來。只有加快突破光伏關鍵裝備和技術的步伐,才能促使產業升級。 為合理把握發展節奏,優化光伏發電新增建設規模,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 通知明確,今年暫不安排需要國家補貼的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與此同時,在分布式光伏方面,今年僅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建設規模。此外,將進一步降低光伏發電補貼強度。政策的調整將進一步放緩光伏市場的增長速度,這也意味著光伏發電將由裝機規模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2017年中國光伏行業出現爆發式增長,實現了質、量雙提升和棄光量、棄光率雙下降。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超過53GW,同比增加超過53%。 近年來,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規模連續5年全球第一,累計裝機規模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行業的強勢增長不僅帶來了市場的高熱度,促進了光伏技術的發展,還在能源清潔化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李創軍指出,從2007年到2017年,光伏發電度電成本累計下降了約90%,光伏發電有望在三四年內實現平價上網。 光伏技術不斷創新突破,并已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受產業周期、“領跑者”計劃等多種因素引導,2017年“技術進步”對中國光伏產業的推動作用尤其突出。通過技術領跑基地建設,加速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帶動先進光伏基地、光伏市場的應用。 隨著技術和產品的成熟,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已基本構建起“技術試驗—裝備制造—發電站”為一體的新能源全產業鏈格局。近日,成立于2014年的“青海省光伏發電并網技術重點實驗室”已建成新能源綜合規劃平臺、運行監測分析平臺、混合實時仿真平臺和新能源并網實時柔性控制系統。我國發電形式、發電布局、產品結構等諸多方面得以持續優化。在此背景下,光伏行業必將轉向對品質的重視,而不是對速度的追求。 另一方面,光伏發電棄光以及補貼需求持續擴大等問題凸顯。國家“領跑者”計劃的推進也給市場消納帶來新壓力。中國光伏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在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領域都呈現產能過剩跡象。因此,明確暫不安排各地普通電站建設規模,既是緩解消納問題,也是為先進技術、高質量光伏發電項目留下發展空間。 光伏發展亟待解決消納與升級等難題,未來不宜再通過大規模補貼來發動國內光伏市場。本次電價的調整將倒逼光伏行業轉型升級。本次價格調整可以概括為“兩下調一不變”。一類至三類資源區光伏電站標桿電價各5分、下調分布式光伏發電度電補貼標準5分,而光伏扶貧項目電價維持不變。此外,新投運的、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全電量度電補貼標準降低0.05元。采用“全額上網”模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按所在資源區光伏電站價格執行。 今年4月,工信部發文就已要求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近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有關負責人指出,“我國光伏發電歷經成長起步、產業化發展、規模化發展等階段,當前發展的重點需要從擴大規模轉到提質增效、推進技術進步上來,需要從更有利于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著力推進技術進步、降低發電成本、減少補貼依賴,優化發展規模,提高運行質量,推動行業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