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看來,我國的光伏產業是一個依賴補貼不斷長大的“巨嬰”。而2018年的“531新政”無疑是一次強有力的“斷奶”。 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從大到強,中國的光伏產業用了40年時間,光伏新增裝機量從2013年開始連續5年位居世界第一位。 繁華背后,暗藏隱憂,那就是光伏產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已經遠超預期,財政補貼成為光伏產業鏈盈利的主要構成部分,導致國家財政補貼的壓力過大。 量變引發質變,終于在2018年5月31日爆發。“531新政”突然而至,明令強調對光伏產業控制規模,降低補貼,導致企業倒閉、停產、戶用經銷商紛紛撤離等。 “531新政”還導致新能源上市公司跌跌不休,損失了3000多億元市值,超過2000億元的資產規模被關停,員工討薪的消息也不絕于耳。 一位光伏行業龍頭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只能維持基本的生產和經營,但這么長期下去肯定不行,感覺被關進了‘小黑屋’,不知道什么時候放出來。” 當初把光伏當初“香餑餑”的金融機構,也在“531新政”后選擇觀望,五大國有銀行寧可不要利潤,也不想承擔風險,商業銀行想貸也不敢貸。 寒潮刺骨,但不妨礙一些業內人士的樂觀。一位光伏企業的董事長說:“經過‘531新政’的洗禮,有的企業會消失,但光伏產業的發展是大勢所趨,光伏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也將越來越大。” 從當前的局勢來看,中國的光伏產業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拼規模、拼速度、拼價格的年代,只有拼技術、拼效益、拼質量,打破財政補貼依賴,才是長久之計。 “531新政”的四個月后,光伏行業終于還是迎來了國家政策方面的緩沖。先是發改委組織召開新政后的首次光伏發電價格政策座談會。 隨后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通知,給政策落地留下一個月的緩沖期,將已開工未并網的戶用自然人納入了補貼范圍,緩解了普通消費者的疑慮。 有人分析,“531新政”后,行業利好信號密集出現,是光伏產業回暖的標志,而行業的市場波動也只是政策補貼期向市場化轉型的的陣痛。 在老崔來看,我國光伏產業的徹底“斷奶”是必然,無補貼時代即將到來,但目前的一些光伏企業和市場,仍舊抱著“賭”的心態,這顯然是玩火自焚。 總而言之,“巨嬰”斷奶,迎來“成人禮”,我國光伏產業正不斷走向成熟。正如一位資深行業專家所說:“從今以后,中國的光伏產業,再也不會出現對所有人而言的春天;也很難會再次出現對所有人而言的冬天。” 最后,把英國詩人雪萊的這句詩,送給所有的光伏人:“如果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