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贛州市信豐縣萬隆鄉田心村雷公嶺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只見兩棟白色房頂上,一排排藍色的光伏電池板聯綴成錯落有致的“梯田”,在冬日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多虧了光伏扶貧,我現在在村里當起了保潔員,過上了‘曬著太陽也能賺錢的日子’。”村民王玉妹高興地說。
 圖片來源:網絡
為充分利用好土地、屋頂和光照資源,幫助群眾致富增收,近年來,萬隆鄉大力推進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的光伏產業扶貧,建成村級光伏扶貧電站5座、總規模700千瓦;截至2020年底,通過光伏扶貧累計實現收益160萬元,受益群眾189戶,累計收益80萬元。 該鄉成立光伏扶貧領導小組,由包村領導擔任光伏村項目主抓人,村黨支部書記擔任村級光伏電站管理員,第一書記擔任光伏電站維護員。每個光伏村均成立由黨員代表、村干部、脫貧戶代表組成的光伏專班扶貧組,工作人員定期到電站進行光伏板清潔和雜草清理等工作,確保電站高效發電,并將收益及時準確分配到戶。同時,該鄉利用召開感恩教育會的契機,廣泛宣傳講解光伏扶貧收益分配政策,將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的發電收益形成村集體經濟,用以開展公益崗位扶貧、小型公益事業扶貧、獎勵補助扶貧等。
 圖片來源:網絡
立新村利用光伏扶貧創造的收益,開發了公益性圖書管理員崗位。54歲的該村村民李長青,每天下午都要去位于該村扶貧工作室旁的農家書屋值班。“現在的政策真是好,公益崗位讓我每月有了1000元的收入,另外我還在附近務工,算下來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這不僅讓我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而且一家人的生活也有了保障。”李長青告訴記者。 如今,光伏扶貧電站被萬隆群眾形象地稱為“陽光銀行”,只要有陽光,就能隨時“提款”。“隨著光伏扶貧的開展,以后村里每年都會有更多收益。我們要用這筆錢來推進鄉村振興,鼓勵大家發展種養產業、建設美麗鄉村。”田心村黨支部書記劉周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