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資源稟賦,做好生態文章。近日,記者從壤塘縣鄉村振興局了解到,位于該縣尕多鄉瑟谷村的光伏電站建成以來運行穩定,經濟社會效益持續向好,實現創收近300萬元,解決群眾公益性就業近200人,為壤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探索出了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日前,記者在壤塘縣尕多鄉瑟谷村熱不卡山坡上看到,一排排大小一致的光伏板首尾相連整齊排列在山頂,陽光下黑色的面板泛著幽幽微光,源源不斷的太陽能通過成組的光伏板輸送給主機轉換成電能,旁邊的幾組房內,各種變電輸電設備滿負荷運轉,將電能輸送至國家電網,走入千家萬戶。
據了解,壤塘縣尕多鄉瑟谷村光伏電站是2019年5月建成并投入運行的光伏扶貧工程,總投資為742.83萬元,總裝機容量為1MW。三年來,電站運行良好,截至今年6月共完成發電量442萬度,實現稅后收入293萬元。
項目負責人壤塘縣扶貧開發公司總經理馬俊介紹,按照光伏扶貧發電收益的80%用于貧困人口承擔公益崗位勞務支出相關要求,項目收益共支持當地四個受益村設置公益性崗位196個,安排就業人員196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此外,該項目還助力受益村完善了部分基礎公益設施,吸納了當地257名農牧民群眾參與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共發放勞務工資45.37萬元。
記者看到,光伏電站基地安裝了攝像頭、防護欄等裝置,巡邏人員每天適時巡邏守護,及時發現隱患、排除干擾。與此同時,項目方每年組織開展設備檢修和維護,確保電站正常運行,最大限度發揮效益。據悉,該項目預計今年發電量可達158萬度左右,稅后收入可實現105萬元左右,除去運維成本后可分配到村集體幫扶資金80萬元以上。該項目的成功運營,為壤塘縣尕多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探索出了一條由“輸血式”幫扶向“造血式”幫扶轉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深受廣大農牧民群眾擁護和好評。馬俊表示,下一步將積極爭取項目擴能或是引進更多類似生態優質項目,為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美麗幸福壤巴拉家園”增添更多綠色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