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突破用地瓶頸 中國將光伏板鋪進沙漠腹地 |
(時間:2023/4/4 15:16:53) |
光伏,因實現“向太陽光要電能”,至今仍被堅信是人類可持續能源的未來。
多年來,在成效顯著的新能源補貼政策支持下,中國光伏產業從無到有,已經處于全球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全的發展階段。然而,受光伏面板需最大程度接受太陽光能的特點需要,其對用地規模的需求也一度讓發展光伏面臨著繞不開的用地瓶頸。
如今,突破瓶頸正遇良機。近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國家能源局綜合司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光伏發電產業發展規范用地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鼓勵利用未利用地和存量建設用地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在嚴格保護生態前提下,鼓勵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區域選址建設大型光伏基地。
《通知》明確,光伏方陣用地不得占用耕地,占用其他農用地的,應根據實際合理控制,節約集約用地,盡量避免對生態和農業生產造成影響。光伏方陣用地涉及使用林地的,須采用林光互補模式,可使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區域的灌木林地以及其他區域覆蓋度低于50%的灌木林地,不得采伐林木、割灌及破壞原有植被,不得將喬木林地、竹林地等采伐改造為灌木林地后架設光伏板等。同時,鼓勵采用“草光互補”模式。
對于光伏產業布局在廣袤的西北大地和沙漠、戈壁等地,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指出,相較于平原和山地,地處西北地區的沙漠、戈壁地區,有著良好的風力和光照條件,進行風電、光伏開發,能夠更好地形成規模效應,降低土地、基建、運營維護等方面的成本。
“21世紀必然是新能源的發展世紀。新能源創新最重要的突破也是太陽能。”林伯強認為,太陽能領域創新將改變整個能源系統。光伏的研發與技術進步仍然需要充分的資金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政府需要繼續提供包括用地、補貼等在內的政策設計和安排,以獲取更多、更靈活的政策操作空間,立足長遠地解決光伏長遠可持續發展問題。
畢竟,政策的利好和傾斜將直接帶動裝機規模的增長。
有統計顯示,大規模光伏產業應用和不斷加強的技術研發力度促成了相關組件成本的大幅下降:2007年光伏組件價格為30元/瓦左右,10年后的2017年,價格已經降至2元/瓦以下。2022年,組件價格依舊徘徊在1.85元—2元/瓦之間,大致相當于累計裝機每翻一倍,產品成本降低35%。
顯然,裝機規模的增加有賴于政策面的持續發力。實際上,“加快推進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也是2021年末我國多地出現拉閘限電以來,政府推進我國能源結構改革和升級,提升能源電力應急備用和調峰電源建設能力的在用選項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發展中國家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彭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可以預計,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地和深入實施,光伏引領電力產業發展會出現新一波利好,尤其是對加快轉變電力結構以及電力發展方式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明確了新的機遇。
彭剛認為,政策到位有利于引領和加快完成新能源核心技術的突破,確保風能、光伏發電科學高效地投入并完善電力結構。畢竟,電力是經濟發展的“血液和命脈”,這對全國整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